扎根沃野三十六载,一位人大代表的农技人生与履职担当
2025-04-28 11:3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春分将至,年近六旬的高级农艺师李德华蹲在姚集镇二堡村的麦田里,正向农户进行科学追肥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讲解。作为扎根基层36年的农技人员,他胸前的人大代表徽章在晨光中微微发亮——这枚徽章与他褪色的工作证,共同见证着一位农技推广人员在双重身份下的使命与坚守。

全镇农业的“活地图”

自1989年参加工作后,李德华就一直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36年来,他的足迹遍布睢宁县姚集镇的每一块土地,他对全镇12万亩耕地的土壤特性、种植结构了如指掌。哪个村适合种什么作物,哪块地容易出现什么病虫害,都在他的脑子里形成了一张立体地图。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姚集农作物栽培模式和技术,通过先进技术推广与应用促进粮食作物单产逐年提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徐州市“优秀农技员”,他始终保持着“田间课堂”的指导习惯。每到作物生长关键时期,他都会在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栽培管理技术,亲自试验示范,让农户们能够直观、清晰地掌握管理要点。在大棚地56岁的西瓜种植户陈老板笑着说:“前段时间气温不稳,要不是李主任提前给我们交代加固棚体搞好温光控制和植株调整、可能没有现在好收成。每遇恶劣气候来临之前李主任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发布信息提醒农户做好预防。”他怀着对农业的执着对农民的厚爱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每年开展技术培训10余场,培训农民近200人次,他手机里存着的也多是农户号码。

履职路上的“践行者”

在农业传统种植习惯上,推广新技术常遇阻力。2006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时,不少农户嘀咕:“祖祖辈辈都这么种地,能差到哪儿去?”李德华没有简单说教,而是在二堡村一农户田间搞起对比试验。秋收时,采用新配方肥料的田块较对比亩产增加15%,化肥成本却降低20%,实实在在的数据让观望的农户心服口服。

针对年轻农民断层问题,他牵头开展“科技入户”指导活动,组织农技人员与种田大户对接,以“理论培训+田间指导”的方式,解决生产中技术难题,使他们掌握了生产技术同时也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李德华不仅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同时注重培育农产品品牌建设,先后成功申报1个有机食品、11个绿色食品,涵盖食用菌、蔬菜、水果等产品,极大提高姚集农产品品牌形象,带动了农产品质量上台阶。在做好农业绿色发展同时他高度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牵头开展农业污染源治理,组建镇、村、农户三级回收体系,对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综合治理和回收。年回收废旧农膜30余吨、农药包装废弃物10余吨,极大减轻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双重身份的“协奏曲”

“农技员和人大代表,说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李德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随身携带的民情日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农户反映的各类问题。在梁山村代表联络站开展的“代表接待选民日”活动上,总是座无虚席。无论是大棚蔬菜瓜果病虫害防治,还是传统作物管理技术,农户们带着问题来,揣着答案走。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培育,他积极地帮助村民查看并解决存在问题,给予最实用的农业技术,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亲历者,他始终坚持“技术+政策”双轮驱动。在实施推广小麦单产项目时,他不仅精心组织实施,还积极向群众宣传关于加大粮食作物主推技术补贴的有关政策,加大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力度。近年来,他主抓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大豆、小麦、水稻单产提升行动惠及全镇300多农户,带动全镇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增收。

三十六载春秋,青丝已成白发,但李德华服务“三农”的初心未改,田埂上留下的深深足迹,农户手机里存着指导视频,共同勾勒出一位基层农技代表的责任与担当。正如他在人大代表述职报告中所说:“人大代表是群众选出来的‘代言人’,农技员是土地养出来的‘守护人’,这两个身份都只有一个宗旨——让乡亲们的饭碗端得更稳,让脚下的土地长得更欢。”(赵囡秋 朱茜

标签:
责编:郭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