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近年来,徐州市鼓楼区牌楼街道未保站创新打造“精准摸排+多元帮扶+长效护航”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搭建资源整合平台、构建智慧保护网络等举措,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基层困境儿童帮扶模式。今年以来,已为辖区50名困境儿童建立个性化帮扶档案,开展专项服务活动12场次,服务对象满意度达98.6%。
精准摸排兜底线,构建动态管理“数据网”
“每个月我都要到社区的困境儿童家里转一圈,说说未保站这个月的活动安排,听听孩子们的近况和需求,并做好信息记录。”鼓楼花园社区儿童主任李雪娇介绍说。牌楼街道未保站探索建立“三查三访”工作机制,通过社区儿童主任日常巡查、专业社工重点排查、志愿者常态访查相结合,动态更新困境儿童信息。

此外,牌楼街道未保站全面使用“困境儿童风险预警系统”,将辖区内50名困境儿童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红黄蓝绿”四色预警评估机制实现精准识别管理,联合民政、教育、残联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帮扶政策无缝衔接。
多元帮扶显担当,打造资源整合“服务圈”
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需要更多的关心爱护,心智障碍儿童则需要更多的尊重和发展。针对困境儿童的不同需求,牌楼街道未保站联合家长、社区、社会组织、高校志愿组织等多元力量,整合现有资源,从能力提升、文化赋能、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提供个案和小组服务。
在“生活小主人”自主生活能力提升小组中,社会组织圆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做中学”为核心理念,巧妙设计生活化场景,结合游戏、情景模拟和小组互动,帮助心智障碍儿童掌握基础生活技能,提升自理能力、促进融入社会。
在“亲子非遗”传统文化小组中,社工精心设计“亲子协作任务”,构建“家校社”支持网络,借助非遗技艺的多样性,让孩子们观察模仿志愿者、家长行为,提升社交技能和动手能力。
长效护航筑根基,构建全面保护“生态链”

为构建未成年人保护长效机制,牌楼街道未保站创新推出网格化守护体系,将8个社区划分为40个未保微网格,配备“网格员+专业社工+志愿者”服务团队,建立15分钟应急响应机制,确保每个登记在册的困境儿童家庭都有专人负责。
“现在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就能预约专家咨询,还能及时了解最新帮扶政策,未保站就像孩子的‘第二个家’。”困境儿童家长王女士表示。据统计,今年以来,牌楼街道未保微网格工作人员累计处理各类求助咨询22件,政策推送精准率达100%。
下一步,牌楼街道未保站将持续深化“主动发现、精准服务、全程护航”工作机制,拓展困境儿童“家校社”协同保护模式,通过打造示范性实践基地、培育专业社会组织等举措,构建全链条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商丹 单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