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碧绿的秧苗郁郁葱葱,一垄垄草莓鲜红,鱼菜共生系统的养殖围桶内鱼群欢动,土豆温室大棚同样春意浓浓,为春光平添“薯”光……春天里的田巷村呈现出生机勃勃、万象“耕”新的图景,成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区镇两级人大代表、田巷村书记田世雨把发展所需、民之所盼作为行之所向,用实际行动诠释为群众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他瞄准市场需求,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进一步拓宽富民路径,让农田释放出最大的黄金价值,带动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实现村民和集体双向奔“富”,绘就一幅沃野生金、农民增收、产业兴旺的履职答卷。
借助距离市区较近的区位优势,田巷村开展城市周边蔬菜基地项目建设,发展大棚果菜种植,打造鱼菜共生系统二期项目。果菜种植方面,为了解掌握瓜果蔬菜的种植收益和价格行情,田世雨深入考察,了解到一亩地大棚菜每年净产值可以达到1.5万到2万。于是,村里划定100亩地作为试验田,探索“一田多种,一地多收”的轮作模式,种植三季果菜,将产品“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第一季种“荷兰十五”这一优质高产的土豆品种,预计亩产6000斤,按每斤1元的市场价,亩收入6000元;第二季种嫁接西瓜,预计亩产7000斤,每斤0.5元,亩收入3500元;第三季种辣椒,选适合本地的“线椒”,预计亩产9500斤,每斤2元,亩收入19000元。三季果菜无缝衔接,一直持续到12月份,一整年地块都能充分利用,不被闲置,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并能常年带动70余人务工,让村里的贫困家庭等劳动力能够有活干、有钱赚,在推动村民增收的同时,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00亩试验田项目预计实现纯利润100万,成为助推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
实地察看,说干就干,目前,试验田里的大棚土豆已是一片青葱,生机盎然,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村里六七十岁的村民,这个年龄到市里打工年龄过了,可是在农村种点菜都还行。接下来,通过基地引领带动散户建棚,能拉动这一拨人增加经济收入。”田世雨坚定地说道。
与此同时,田世雨着力推动实施鱼菜共生项目。子欢农场的鱼菜共生系统,是一个新型的现代化生态循环高效农业模式,作为田巷村的“一村一品”,是种养结合方面的一大特色亮点项目。村集体与子欢农场联手合作建设鱼菜共生系统二期,成立项目运营公司,由包地大户出地出资,子欢农场出技术,村集体统一管理,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发展壮大鱼菜共生产业。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鲜鱼30万斤、蔬菜6万斤。“我们将加强与农业专业技术机构的合作,邀请专家为村庄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加大对业户的培养力度,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取经等方式,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和致富技能。”田世雨表示。
聚焦民生关切,贴近百姓生活,办好民生实事。“村庄环境整治实现了常态化,年内,计划再新修几条路,同时进一步配套解决排水问题,去年7月份的一场大雨,暴露出村里的排水短板,排水不畅的情况已经摸排清楚了,在今年汛期之前要建好一条300米长的排水管道,补齐这个短板,健全完善全村排水系统。”田世雨说。
作为人大代表,田世雨积极建言献策,以履职“小切口”撬动“大民生”,在人大“局长进家”活动中,他提出村部东侧的十字路口设置安装红绿灯、汉何路(田巷村段)安装路灯、整治庄内通信线路等提案,帮助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推动为民办实事、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实践走深走实。(黄全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