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医学院校承载着服务医学科学发展、培养医学创新人才、守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使命。多年来,徐州医科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理论与实践教育相融合、医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用峥嵘历史激励人、特色课程教育人、先进人物引领人、鲜活教材滋养人,推进基于生命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将“大体老师”捐献者大爱无疆、勇于奉献的精神引领课程思政、融入思政课程、落实“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要求,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不断提升课程魅力和思政育人实效。
“大体老师”点亮医学初心 课程思政入脑入心
人体解剖学是通向医学之路重要的学科,“大体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是促进医学教育的重要基石。徐州医科大学将医学人文素养纳入课程建设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精心打造以“大体老师”及其精神为核心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体系,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贯通,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育。
学校以身边榜样的事迹融入实践课堂,讲述“以身试药”的王延涛教授,生前是全国第一届科学大会获奖者,去世后成为“大体老师”再上讲台;“中国好人”“全国劳动模范”方敬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倾尽积蓄资助家乡学子等“大体老师”生前的感人事迹,深入挖掘专业教育中“大体老师”这一特殊教育资源所具有的特殊专业思政元素,让敬畏与珍视生命的种子在心中扎根。学校在局部解剖学课程开课前举办“大体老师启用及感恩仪式”的传统已经坚持了多年。让学生在与“大体老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中,在医学专业教育的一开始就打下敬畏生命、感恩奉献、恪尽职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点亮珍爱生命、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医学初心,树立献身生命科学和医学事业的远大志向。

课堂进场馆 立体思政课可观可感
思政课是学校进行课程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实施“大思政课”建设工程推进行动,积极探索“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发展,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学校创新专业基础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课”模式,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和有效衔接。把思政课搬到生命科学馆、赤脚医生博物馆和附属医院,充分挖掘和利用思政教育资源,打造互动式、沉浸式、立体式的思政课堂,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引导学生恪守医师职业道德。学校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中将“大体老师”所彰显出的医学人文精神、医者责任和人文关怀纳入课程体系,联合徐州市红十字会,组织学生开展“遗体捐献日”、世界解剖日、清明节公祭活动,在校内举办“献身医学,大爱无疆”宣传和追思会,开展“生命礼赞,大爱传承”志愿服务活动等,将“大体老师”仁心大爱、勇于奉献、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传递给当代青年。

用好生命科学馆 推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
徐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作为区域唯一的综合性医学实践教育教学基地,以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精神,紧扣大中小学生成长需求,发挥地方、学校资源的优势互补,延伸生命科学馆育人职能,将医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成果、“大体老师”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大中小学生实践教育的第二课堂。
学校与徐州市各小学、图书馆、社区、市残联等单位,开展“探索生命之美”系列主题党日活动,从宏观人体结构到镜下微观世界,从生命诞生发育衰老到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科普教育,开展生命教育、传递医学之爱,引导青少年尊重生命、崇尚科学,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构建大中小学生一体化思政育人模式。学校生命科学馆常年举办青少年科技夏(冬)令营、“全国科普周”、科普讲座,协同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公益讲座,开展中小学教师科技培训和研修实践活动,承接青少年科普研学、社会实践,为大中小学生提供以神经解剖、脑科学等为主题的科普教育,为提升社会对生命奥秘、脑科学、疾病防治等的认知积极服务,自建成20年,已接待科普参观20余万人次。获批省、市两级科普教育基地,被评为徐州市优秀科普基地、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服务组织并成功入选2024“科普江苏”专业科普场馆免费开放支持计划。

为继续完善“大体老师”育人体系,深化育人职能,学校拟建设“大体老师”实体纪念园,进一步探索深化“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生命教育”四位一体,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上线下、室内室外结合,覆盖中小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全链条,集德智体美劳于一体的立体化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宋亮 唐娟)(徐州医科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