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61个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徐州市成功入选。近年来,徐州以“全纳教育、普惠融合”为目标,构建起覆盖学前至高中阶段的15年特殊教育体系,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31%,高中阶段入学率近80%,学前特需儿童入园率达85%以上,形成“制度保障、资源下沉、师资优化、多元协同”的改革实践样本,为全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全域覆盖: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惠及特需人群。我市将特殊教育纳入民生实事工程,全市建成12所公办特教学校,实现20万人口以上县(市、区)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通过独立办学、联合职校等方式,全市已有6所特教学校独立开设学前教育部(康复部),9所特校举办高中教育(高中职业部),形成“15年一贯制”特殊教育链条。针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市特教学校成立专门教学部,联合残联开展康复转衔教育及小学教育,并承办省级孤独症教研活动,探索个性化教育路径。
此外,我市率先构建了“市县两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乡镇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网络,截至2024年12月,已建成501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覆盖所有乡镇街道。56所幼儿园、56所小学分别组建学前与小学融合教育联盟,开展联合教研;137所市级“融合教育示范校”通过多部门联合评估认定,形成“医教结合”“普特协同”新模式。市特殊教育发展指导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资源中心‘枢纽站’作用,让特需儿童就近接受专业支持,真正实现‘一人一案’。”
制度护航:30余项政策构筑保障体系
发挥行政主导职能,提供制度保障。我市出台《徐州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关于加强徐州市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个别化教育的实施意见》等30余项政策,建立安置评估、设备周转、专家审议等全流程制度。市县两级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184名巡回指导教师常态化开展入校督导。2023年以来实施融合教育专项课题5项,形成“制度先行、精准施策”的治理框架。教育部门联合卫健、残联建立“筛查—评估—安置—跟踪”闭环机制,确保适龄残疾儿童能够得到妥善安置。
在师资上,全市特教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超83%,27人拥有研究生学历,组建含康复师、心理教师的790人专业团队。通过“国家级融合教育师资培训”“特教津贴上浮15%”等举措,培育出省级教学名师5人、市级骨干教师55人,9次斩获全省特教教学大赛一等奖。2024年开展融合教育专题培训9场,500余名教师完成理念更新。参训教师纷纷表示:“定期培训让我们掌握前沿康复技术,能更科学地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更好地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提供支持服务。”
投入加码:4亿元夯实发展根基
履行政府主体责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近两年,我市共投入特殊教育建设经费约4亿元,异地新建特殊教育校2所——沛县特殊教育中心、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并已搬迁完毕;鼓楼区特教学校易地搬迁改建;改扩建特教学校4所: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新建艺体楼已竣工并投入使用、贾汪区特教中心改建了功能大楼、睢宁县特教中心扩建职业教育楼、泉山区特教学校改建了多功能教学楼等。同时,根据特殊教育发展需要,添置各项教育教学功能用房和各种设备,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为特需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在沛县新建的特教中心,配有VR模拟职训室、多感官康复教室,该校校长自豪地说:“职教部开设了中西面点、烹饪、家禽养殖等课程,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0%。”
除此之外,义务教育阶段特需学生生均经费达普通学校8倍,残疾学生享受交通补贴、高等教育助学金等10项专项补助。
徐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依托“国家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积极拓展特殊教育学段服务,持续扩大特殊教育服务对象,强化特殊教育质量建设,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服务特殊教育的效能,推进市域特殊教育普惠融合、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和典型经验,“走在前、做示范”,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力,为推进教育公平贡献“徐州方案”。本报记者 李小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