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张官正)新春佳节前夕,徐州市文明办三级调研员王红星,睢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彭亮一行走进官山镇,为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张广之送上节日问候。当接过27800元慰问金时,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没有丝毫犹豫:“这钱得用在村东头那条路上!”

自1974年起,张广之就开始义务摆渡父老乡亲过河,一干就是几十年。之后老人又为村里架桥、铺路、建广场……张广之默默无闻地做了一件又一件好事,一路走来,执着并快乐着。他是被周围十里八村村民齐声称赞和敬重的老人。而老人对自己无私的奉献,总是笑在其中,无怨无悔。
数十载甘做“愚公”
1929年出生在官山镇张集村的张广之,年轻时在本县及泗洪一带以摆渡为生,与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4年,张广之回到老家张集村。在他家住处南侧有一条宽约25米的河,叫濉河,这样一条河天堑似的阻断了苏皖两地百姓的出行和来往。张广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解决大家通行要绕行十几里路的问题,他先是砍了自家的树,做了一个小木筏,后来他又与家人商量把家里的猪和鸡卖了,凑合凑合买了一条能乘坐两三个人的小船。从那时起,他就每天无数次地摆渡来摆渡去,免费运送沿河两岸的父老乡亲。张广之免费运送从来不嫌麻烦,即便是正在吃饭的时候只要有人喊过河,他就立马放下饭碗去给村民义务服务。就这样,他坚持了近二十年。
张广之的举动让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解,当问及为什么不象征性地收些船票钱,在方便他人的同时还可以补贴家用。张广之笑着说:“我是一名党员,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从前只能靠做劳工生活,后来有了田地,有了工作,生活上我很满足。但我看不得别人受苦,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我们那时接受的教育,也是我想要做到的。”

张广之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源自《毛泽东选集》中《纪念白求恩》一文。该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
了解到张广之有着这样的初心就理解了他为何会不图名利,乐善好施几十年。
“从小父亲就教导我们兄妹七人要乐于助人,多做善事。虽然我们无法做到像父亲一样无私,但我们理解他,支持他。我们也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感到骄傲。”张广之的大儿子张宏军告诉记者。
桥不通、路不平心里就不踏实
让张广之动了修桥的心思缘于一次意外。一个深夜,张广之将村里一个生病的孩子送到河对岸去就医,风大,船意外翻了,孩子掉进了水里。虽然最后大人孩子都平安无事,但这件事却成了张广之心里一道坎。

“那事过后,父亲就一直念叨着要攒钱修桥,家里知道父亲决定的事肯定改变不了。”张宏军说,1994年,张广之卖了一头猪,又借了几百元钱买来了石头、水泥、黄沙、楼板,修了一座简易桥,临时方便群众行走。
“由于人来人往,加之通行车辆多,桥面损毁严重。有几次父亲亲眼看到村民不小心掉进河里。这情形大大地刺激了他修建大桥的决心。可是修建大桥需要大笔资金,钱从哪里来?父亲竟在家装起了病。我们几个儿女当时都在外工作,听说父亲病了,赶紧你三千、他五千地往家里寄钱。”张宏军告诉记者,张广之拿着儿女给的“看病钱”加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总共凑了3万多,但还是差了1万多。

“还差钱就只能四处找人借钱,大家一听说我要自己出钱修桥,很多知道我在这条河上摆渡了二十多年,了解我的为人,便纷纷捐款。就连一位拾破烂的老哥也给我捐了100元,我当时就想一定得把这桥修好!”张广之说。
得知张广之与老伴两位耄耋老人自己出钱又出力为村民修桥,不少商铺老板免费把材料送到修桥地点。乡亲们也自发前往,不管是壮劳力,还是妇孺老幼,一起上阵,没有严格的工期,只要大家有空闲,就会自觉前来搭把手。修桥期间张广之为了看护石材、工具等物品,干脆铺了点玉米秆子、稻草,睡到了桥头上。2009年9月,历时3个多月、投资4万多元的连接江苏、安徽的苏皖便民桥,在张广之和乡亲们共同努力下终于建成通车,桥通了,人乐了。

桥建好了,但村里依然还是那条祖祖辈辈走过的泥泞小路,小路上依然是踽踽而行的老人和孩子,遇到阴雨天气,他们经常滑倒。修路,又成了张广之老人的一桩心事。他暗暗下定决心,倾其所有、不顾一切去改变出行难的问题。除了攒下儿女寄回的养老钱、治病钱,他还变卖家中的树、羊、鸡蛋……为了节省成本,张广之夫妇更是亲力亲为,从那时起,推着独轮车、扛着铁锹的两位老人的身影,就成了这条泥巴路上不变的风景。

功夫不负有心人,村东西、南北两条1000多米的泥泞路,硬被两位老人用了整整一年时间,修成了砂石路。
“流动”的慰问金
2011年,张广之荣获“睢宁人民好榜样”称号,县委、县政府奖励他20万元奖金。

当县委、县政府的20万元奖金发到张广之老人手中时,县里相关负责人特别叮嘱他说:“这是你的养老钱,将来可以安享晚年。”
张广之老人却说:“这不是我的钱,是大家的钱,还要用来为大家修路。”
奖金刚领回来,他又借来1.8万元,资助村里铺设了一条长约1800多米的水泥路。
如今,张广之修建的小桥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已经重建,和道路连为一体。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干净宽敞的娱乐场所,2014年,张广之又在桥边废弃的河滩上修建一座小广场。

“广场现在有些老旧了,我安排子女们帮我联系好,等暖和的时候再修修,现在已经买好物料了。”张广之说。
村东头那条百米长的土路是村民们前去耕田的必经之路,逢雨雪天气,泥泞的路面让人踉跄、摔跤,车辆更是寸步难行。村里原本打算在今年铺设水泥路,考虑到张广之年龄太大,之前一直无私奉献铺路就没有告诉他。谁知道这次刚刚拿到慰问金的张广之又想把这笔钱用到了铺路上,如今那条路已经铺上了砂石。
“父亲的慰问金从来留不住!这回也是刚拿到手就喊我买铺路的物料。卖物料的老板得知父亲又要自己出资修路,就免费帮我们把砂石铺在路面上,省了不少事。”张宏军说。
“张老爹修路比种自家地还上心!”“做一件善事容易,一直这么无私地做善事可不容易。我们都佩服他!”村民提到张广之纷纷竖起大拇指。

“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第四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感动徐州十大年度人物”“睢宁人民好榜样”……一份份荣誉是对张广之的肯定。

夕阳西下,张广之在儿子张宏军的搀扶下在铺满砂石的小路上走着。这是他与儿子的约定,只要不是雨雪天气就要来这条路走一走。
“这条路修好了,心才能通,我得把好这质量关。”张广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