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赵鹏 冯威) 2025年元旦前夕,睢宁县李集镇居民时荣平家中“双喜临门”:儿子喜领结婚证,了结了老人的一桩心事;门前两米宽的巷道“变”成了4米宽的“街道”,更让老人十分欣喜,感慨万千。
今年71岁的时荣平居住在李集镇东圩社区八组民族路西侧的一条巷道里。这里是睢宁县唯一的民族社区,有16个民族群众在此安家立业,仅回族居民就达70余户。为改善居住环境,李集镇先后投资建设了1300多米沥青路、新铺一条高标准水泥路,打通集聚区主干道,同时拆除占用路面的私搭乱建,建设民族文化广场,广场内有游园、池塘、健身步道、体育器材、篮球场、是临近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村庄环境越来越好,居民生活和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20年3月,居住在民族路桥北西侧10条巷道内的50余户居民聚拢到一起,形成一条不成文的约定:今后建房必须“退墙让路”,留足4米宽的巷道和主干道,以此解决道路狭窄的问题,时荣平就是其中的一户。当年8月,外出创业的邻居时荣飞返乡翻建门面房,年过八旬的老父亲时凤阳告诉了他邻里间的约定,同时反复告诫儿子:为人一定要讲诚信、知谦让,为大伙儿带个好头。就这样,时荣飞的新房向西退让了2米多,南北缩让了1.2米。“社区给我们打造好的环境,我们也应该做出贡献。”时荣飞说。
其后,时荣飞的北邻李民之建房时也分别退让了2米和1米多。他的南邻李梅去年建房时更是依照地形,向西退让了3米多,南北退让了1.8米宽。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家家户户买了小汽车,原来的道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村民出行需求。道路频繁过车,家门口的路,经常出现拥堵,所以在翻建的时候退让很多,让亲邻好走,既方便别人,也方便自己,这是好事。”72岁的李梅告诉记者,她家门前主路以前不到3米,两侧巷道只有2米。翻建新房后,留足了道路的面积,过往的车辆不再拥挤,自己住着也舒心安全。
“凡事有‘舍’才有‘得’,相互谦让帮助,和睦相处,别人高兴自己也开心。”李梅的女儿王静介绍说,她和丈夫经常在外,家里头大事小情左邻右舍都是主动上前帮助,让自己既感动、又安心。
2024年6月,和时荣飞居住在同一排的几户邻居,听说时荣平准备给孩子办喜事,便主动商量,将前面的门楼统一扒掉、退后重建,让时荣平“好事成双”。东圩社区也通过“社区兜一点、居民出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及时对这条巷道进行铺设改造,一条现代版的“新六尺巷”就此成型。
路宽了,心也“宽”了。目前这里已有13户居民主动“退墙让路”,巷道和“街道”越来越宽敞,邻里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和睦。“来年俺回家建房子一定会让得更多,绝不会给大家落话柄。”57岁的居民梁伟表示。“俺一定会给自己的孩子好好‘上课’,把谦和礼让的好家风代代传承下去。”35岁的居民时苏贵这样说。
兼任李集镇东圩社区八组组长的徐州市人大代表李明之表示,“我们将以居民‘退墙让路’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乡村文明建设,将10条巷道都建成‘新六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