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千古雄风,承红色基因。徐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红色基因在这里流淌。
徐州凤凰山麓,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巍然屹立。
它如磁石一般,吸引着众多游客从四面八方前来参观游览,深情重温那段光辉的岁月。
淮海战役
是人民战争的历史丰碑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至临城、南达淮河,在方圆约8万平方公里区域内展开。
淮海战役以持续时间最长、歼敌人数最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等特点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关键一役。60万中国人民解放军与80万国民党军主力,经过66天浴血奋战,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基本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纪念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们的革命精神,1965年,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淮海战役纪念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塔高38.15米,宽12米,面东朝阳,依山而立,三面以连廊、角亭环抱。塔顶由五角星照耀下的两支相交步枪和松子绸带组成的塔徽,象征着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取得胜利;塔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贴花岗岩,塔身正中镶嵌着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塔座四周饰以汉白玉浮雕,再现了会师淮海、决战中原和人民支前场景。
南北两侧的回廊内用大理石镶嵌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淮海战役烈士的题词,还镌刻着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英烈墙上,有名有姓的先烈有31327人,经工作人员的奋力“搜寻”与“抢救”,新的名单每年都在增补。一面英烈墙,向人们无声讲述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抢救采访
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
2014年,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启动了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历史抢救采访工程。20余省市、10万余公里、785位亲历者、1000余件文物……这是该工程采访团队的10年足迹,也是对历史的敬畏,是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年1月份,《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上下册正式出版,作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呈现出来。这份献礼,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激励。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编辑研究科馆员魏天梅作为采访团队的一员,10年来采访过数百位战役亲历者,感触刻骨铭心:“采访革命前辈,对淮海战役中形成的‘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决战决胜’的革命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抢救采访把原本的文字变为更鲜活的口述记忆,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材。”
创新展陈方式
推动红色基因更好传承
在传承红色基因这张答卷上,徐州牢记使命,始终奋笔疾书。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答案是:想尽一切办法,让真实、震撼的历史场景再现。
“我听到了粟裕的原声?”“人民的胜利”展馆内,老党员孟爷爷拿着手中的复古电话,听着电话筒中从1982年传来的粟裕谈淮海战役原声,渐渐润红了双眼。他用颤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话筒,仿佛在感受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随后,孟爷爷将电话筒递到孙子面前,动作小心翼翼,如同在传递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他眼中充满了期待,希望孙子用心去聆听、去感悟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无数英勇的战士们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是他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我们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如孟爷爷般带着后辈缅怀先烈、期望后辈传承革命精神的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每天都会有。
纪念馆内,创新的文物呈现方式将那些尘封的历史场景生动再现。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斑驳的旧实物、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再现了会师淮海、决战中原的大战役。
这种历史重现的方式,不仅展现出淮海战役革命精神,更是助力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代代赓续。
“这些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做好历史研究、文化传承和历史挖掘,讲述好人物背后的故事。我们还创新宣教模式,针对青少年,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课程。针对党员干部,开发一系列理论课程。”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贾萍说。
在徐州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本报记者 张焕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