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啊,妈妈终于找到你了。”“哥哥,我们找你找得好苦,全家人都盼着你回来……”11月1日下午,在徐州市救助管理站会议室里,受助人“耿小亮”刚一进门,在此等候的母亲和弟弟就快步上前,紧紧抱住这个失散了23年的亲人。一家人相拥而泣、失声痛哭,久久不愿松开。
多年的煎熬与期盼,终于等来了幸福的团圆时刻。这一幕,深深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随后,在工作人员的讲述中,关于“耿小亮”的救助故事徐徐展开。
10月24日,徐州市救助管理站接收了睢宁县救助管理站送来的一位特殊受助人。据睢宁县救助管理站站长戴威介绍,该受助人一直在当地乡村流浪,村民们时常会伸出援手帮助他,热心人耿先生还为他提供了一处住所栖息,并给他取名“耿小亮”。但由于他始终说不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家庭地址等关键信息,无法查明身份,没办法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遂最终被送至该县救助管理站。
一开始,睢宁县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尝试多种途径为“耿小亮”寻亲,但均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于是便将其送往市救助管理站集中照料,开始进一步为他寻亲。
记者了解到,以往,县级救助管理站遇到寻亲未果的情况,按规定流程“三个月查找不到”的先为受助人员办理落户安置。自今年6月徐州获评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后,市救助管理站打造救助管理区域寻亲中心平台,像“耿小亮”这类寻亲工作可以被提级至市救助管理站办理。
“这是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省首例市救助管理站提级办理县区流浪乞讨人员集中照料和寻亲工作。”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马涛告诉记者,市救助管理站不仅能为受助人员提供更加专业的临时照料,还拥有更加高效的寻亲渠道、资源和力量,可以更好地为受助人员开展高质量寻亲工作。
来到市救助管理站,“耿小亮”受到了精心照顾。与此同时,寻亲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询问、倾听、引导……“远归”寻亲小组成员不厌其烦地和“耿小亮”交流,试图挖掘他的深层记忆,却依然没有获得任何有效的身份信息。
于是,市救助管理站决定借用科技手段,联系市刑警支队三大队请求进行血样比对。该支队大队长孟振接到求助后,迅速组织开展了血样采集分析工作,最终筛选出41条疑似信息。紧接着,寻亲小组成员分头行动,逐一打电话询问核实。
“每多打一个电话,就多一份找到‘耿小亮’家人的希望。”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科长、“远归”寻亲小组成员丁燕说,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或多或少地都遭遇了冷漠或拒绝,受了一些委屈,但都没有退缩。
功夫不负有心人。10月30日晚上7点35分,电话里终于传来了大家期待的好消息:“耿小亮”的家人找到了!“那一刻,我们简直太高兴了,我的手都在颤抖。”丁燕说,经过一番了解,他们得知“耿小亮”的原名叫侯小章(化名),1976年出生,是家里的老大,自幼因生病导致智力低下,父亲已于5年前去世,家中目前还有母亲和弟弟。
团圆现场,侯小章的母亲始终紧攥着大儿子的手。她抹了一把眼泪,回忆起这些年的经历。23年前的那个农历九月十三,正值农忙,侯小章在田里帮别人搬运稻草赚钱,然而却在结束后骑自行车返家途中失踪。此后多年,一家人从未放弃寻找,可是尽管辗转多地苦苦寻觅,却始终杳无音信。
“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帮助和努力,我们一家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团聚。”侯小章的家人不停道谢,其弟弟甚至激动地双膝下跪,向工作人员表达感激之情。这一天,思念、牵挂都在泪水中迸发,为23年的等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我们由衷地为侯小章一家感到高兴,这也充分体现了区域性中心试点的建设成效。”市救助管理站站长王春风表示,接下来,将继续以精准化为引领,充分发挥区域寻亲中心平台效能,进一步强化部门、区域之间的协作配合,不断提高寻亲工作质效,全力为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铺就一条温暖的回家路。本报记者 刘玉慧 通讯员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