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来到铜山区单集镇临阵头村,秸秆拢草机和打捆机正在收割完毕的稻田里隆隆作响。金黄色的水稻秸秆被拢成2米左右的草堆,再被打捆机“吞”入腹中,随后,一捆捆弧度均匀的圆柱形草捆就被“吐”了出来。这些打捆后的秸秆随即被转运至徐州中之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走进中之泰公司,一捆捆秸秆高高堆起,该公司负责人王启太把这些打捆后的秸秆称为“瑞士卷”。
“这些‘瑞士卷’,大部分将经过加工后制成黄储饲料,销售到宁夏、云南、贵州等地的养殖场,还有一部分将被送往生物质电厂用于发电。”王启太介绍道。
发酵、揉丝、加压……昔日让村民“头痛”的秸秆,经过处理后,摇身一变成了饲料,王启太告诉记者:“今年预计外销2万吨,其中加工外销4000吨,年销售额能达500万元。”
“过去,我们村一直采取秸秆还田的方式处理秸秆,虽然能够增强土地肥力,但有时大雨将地里的秸秆冲进房亭河,造成了水质污染。”王启太说,2021年后,为了改善断面水质,村里决定改用秸秆离田的方法处理秸秆。
王启太给记者细数秸秆离田的好处,“秸秆综合回收,让‘包袱’变‘财富’。”原来秸秆都是以粉碎的形式还田,一亩地村民要花50元把秸秆打碎,而采用秸秆离田,不仅减少了农民的支出,还能把虫卵带走,降低虫害,并且河流水质也变好了,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为确保小麦秸秆顺利离田,临阵头村建立起“村收集、镇储运转、企利用”的秸秆三级网络收储运用体系,利用村内闲置地块和厂房,建成1个收储加工中心和41个秸秆临时收储点,全年收储秸秆2万余吨。
“下一步,我们打算以秸秆为原料生产食用菌基质,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秸秆的经济价值。”王启太表示。本报记者 彭家一 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