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新沂:小学教科书中著名的“十人桥”故事诞生在这里
2021-04-17 14:00:00  来源:新沂发布  
1
听新闻

有这样一群勇士,用血肉之躯架起一座桥梁;正是有了这样一座桥梁,战士们通上了一条大道,打赢了一场战役……这座桥就是十人桥,十位英雄用身体筑成的桥;这场战役就是淮海战役,几乎决定中国命运的大会战;这个故事就是小学教科书中著名的“十人桥”,诞生于江苏省新沂市草桥镇堰头村。

“十人桥”场景复原资料图

10位勇士用肩膀扛着木梯保证部队渡河的那一幕,被永远凝固下来——江苏省新沂新沂市草桥镇堰头村,一座石头桥毅然立在河中,桥下挺拔结实的石柱如十名勇士,桥上刻着醒目的三个大字——“十人桥”。

1948年11月5日,国民党徐州军事会议后,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立即部署所属驻防在新安镇地区的25军、63军、64军、100军(9月划归黄百韬兵团序列)和驻防在海州的44军(11月初划归黄百韬兵团序列)向徐州集结。华野司令部掌握黄百韬兵团的动向后,代司令、代政委粟裕迅速决定发起淮海战役《攻击命令》的时间由11月8日晚提前到11月6日晚。

1948年11月6日晚戌时(19点至21点),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按照预定战役计划,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四面八方挺进淮海战场,围歼国民党黄百韬兵团。

1948年11月8日下午,华野聂风智9纵的先头部队赶到新安镇时,担任侧翼掩护任务的黄百韬兵团63军后卫部队刚刚离开2个小时。11月8日傍晚,9纵27师79团在堰头追上了63军后卫部队和军部。

当年架设“十人桥”的情景

战斗中,27师79团1营尖兵2连为了尽快过河,围歼堰头之敌,命令该连2排3班火速架设浮桥,3班临时找到了一些木板和两架梯子,扎在一起横在河面上,因没有桥桩很不稳固,人通过时容易翻转落水。这时,敌人火力已封锁渡口,为了不延误时间,在副排长范学福和班长马选云的带领下,全班一齐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10人分为5对,人当桥桩扛起浮桥,保障全营顺利通过,完成了战斗任务。

堰头战斗于1948年11月9日拂晓结束,歼敌2000余人,其中俘敌1337人。

“十人桥”的英雄故事后来被写进小学教科书。

1948年11月26日,新华社随军记者黎明在《大众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十人桥》的通讯,使“十人桥”的英雄事迹蜚声全国。

“解放后,为了纪念在堰头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和表彰‘十人桥’的英雄事迹,村民们在河边修建了烈士墓,找到了当时用的一架梯子送到革命军事博物馆,决定在河上修建一座石桥,命名为“十人桥”。在设计时,有人提出塑造十个石像,立在桥下扛桥,但当地群众坚决不同意。他们表示,解放了,不能永远让解放军同志泡在水里为大家扛桥,因此就用石柱代替,作为英雄的象征。

桥的西头竖立着一块纪念碑

当年,战斗中牺牲的210名烈士已全部迁到离石桥500米远的十人桥烈士陵园,其中不仅包括在堰头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在窑湾战斗、王楼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也全部迁到这处陵园中。这样不仅可以教育当代人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同时激发更多年轻人的爱国主义热情。

十人桥烈士陵园

“十人桥”事迹所体现出来的“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甘愿奉献、敢于胜利”的“十人桥”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效法楷模,勇往直前。

“十人桥”连环画轰动一时,“十人桥”精神影响几代人。

十人桥是座英雄桥,是座智慧桥,是座胜利桥,10名勇士用甘愿奉献的乐观态度对敢于胜利的精神作了最精辟的诠释。当前,十人桥精神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召力,新沂人民不忘十人桥故事,发扬十人桥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实施“两城一地”发展战略,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强富美高”新新沂建设正迈出新步伐。

标签:新沂市草桥镇堰头;场景;扛桥
责编:徐晓冬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