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这五年,“转型”让徐州奔向“智能”时代、“升级”时代
2021-01-07 14:35:00  来源:中国徐州网  
1
听新闻

文/徐报融媒记者 季芳 胡明慧

过去五年,是江苏徐州转型发展成效最好的五年。徐州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锚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加速壮大,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1.7%,产业层次加快迈向中高端,成功获批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去年全市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7位。

湖南小伙扎根徐州成就“智能智造”梦

小寒时节,冰天雪地。

1月5日,徐州经开区创业路,市级重大产业项目——银科5G智能终端生产基地项目工地依旧一派火热,安装设备、通电试转、模拟运行……身着不同颜色工服的技术工人们个个全神贯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项目“掌舵人”蒋佰伍,也身着黄绿的反光马甲,和一群技术人员一起,专注地盯着一台大型注塑机的运行情况。

“从去年8月份项目签约、启动建设,我就没离开过徐州,说起来,真的很想家,想念家人和孩子呢。”蒋佰伍是徐州市银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说起创业经历,这名来自湖南省长沙市的80后颇有感慨。

蒋佰伍说,他从2000年起,便和家中的几个兄弟一起来到珠三角的深圳、东莞一带闯荡,从最小的代工作坊做起,一步步到代工厂,到确立行业地位、成立自己的公司、建立自己的品牌,再到布局全国、谋划国际,整整用了20年的时间。

2019年,凝聚着蒋家兄弟20年奋斗结晶的深圳市银科智能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2020年,在徐州的“珠三角”精准招商活动中,深圳银科在宁夏生产基地已经确立的前提下,毅然决定将最大的生产基地落子徐州,2020年8月,徐州市银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远超深圳母公司规模。

至此,以深圳为“中枢”,徐州、宁夏为“心脏”的“深圳银科”全国版图也正式铺开,作为80后的蒋佰伍也被“委以重任”,成为“深圳银科”开疆拓土的不二人选。

深圳市银科智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电子产业集团,拥有近千人的研发技术团队。拥有三京、将牛、银科三大品牌,其中三京作为公司传统品牌,已经在海外建立起完善的销售、物流、仓储和售后体系;将牛专注学生手机、3C类产品;银科打造智能家居系列产品,服务高端商务人群。

落地徐州的银科5G智能终端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一期项目已投资约10亿元,建设规模超4万平方米的5G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投入5G智能终端全自动贴片线、5G智能终端全自动生产线、变频器生产线等500台套。

“项目去年8月落地,去年底,厂房已基本建设完成,我们便马不停蹄地进场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安装,目前,车间各条产线正在陆续进行调试,项目展厅已建设完毕,预计上半年可正式投产。”蒋佰伍说,项目落户徐州以来,徐州经开区上下“保姆式”一揽子服务,让身在创业路上的他备受鼓舞和感动,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徐州作为全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期盼发展、渴求转型的力度。

据介绍,徐州的银科5G智能终端生产基地项目年内将率先实现智能家居(智能人脸识别门禁、锁、考勤机等)、智能终端(智能手机、路由器、放大器等)系列产品的量产;后期还将拓展产品链,生产各类3C电子产品,包括充电器、无线充电宝、蓝牙耳机等。根据市场需求,今年率先出货的将是智能人脸识别门禁和智能手机,设计年产能可达500万台(套)。这也意味着,徐州制造业的版图上,将再添5G手机这样科技含量满满的“新成员”。

“其实,徐州项目的进展之快已经超过了预期,但我依旧常常给自己加压,项目一天不投产,一天不离开徐州,必须全神贯注地‘盯’着。”说起创业路上的感受,蒋佰伍说,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现在,徐州工厂的初期规模已达到了50多人,他和很多外地籍员工一样,租房居住,不是点外卖就是叫快餐,但眼见着一片荒芜之地上,一座现代化的智能工厂即将破浪启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无以言表,或许,这就是创业带来的成就感。

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深圳到徐州,蒋佰伍说,在改革发展的时代浪潮下,他和无数创业者一样,初心未曾改,奋斗无穷期。

事实上,选择在徐实现“智能制造”梦,更源于徐州的“适合”。 蒋佰伍说,这几年,徐州致力转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深圳银科智能科技是一家对电子科技、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链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而徐州这几年,集成电路与ICT产业、人工智能等产业集聚发展势头迅猛,康佳集团、天通高新集团、钜成集团等行业巨头纷纷落户,这些都给深圳银科在徐的发展带来了契合度较高的产业发展环境。

如果说,把家安在徐州,让全家成为 “新徐州人”,是蒋佰伍作为创业者的态度和信念,那么,和徐州一起,奔向更好更高的“智能”时代,则是他奋斗的目标和愿景。

36岁钢铁产业工人的华丽转型

36岁的利国镇马元村人高廷兴,与钢铁打了近20年的交道,经历了利国镇钢铁产业从繁华到低谷,再从阵痛中奋发,转型升级再出发的全过程。

2003年,高中刚毕业,高廷兴便进入当时的兴达钢铁厂工作。对于那时的利国年轻人来说,钢铁产业的繁华,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就业便利,“当时镇里的钢铁厂,至少有十几家”。

当年的毛头小伙,刚入职场,就进了一家在当地颇具实力的钢铁企业,成为家里的骄傲。“厂里大约有三四百名工人,除了本地人,还有一些外地人来打工。和我一批进厂的,大多是从其它钢铁厂跳槽来的技术工,那时觉得自己很幸运。”谈及当年,高廷兴满怀感慨。

在兴达钢铁,高廷兴的岗位是炼铁高炉机修。学徒一年半,出师后每个月的工资差不多四五百元,钱不算太少,但挣的都是辛苦钱。风口、水管、冷却管以及下料斗,在高廷兴的记忆中,他“服务”的炼铁高炉总是毛病不断,让人苦恼,有时没下夜班,又遇故障,还得白班连轴干。

更让高廷兴苦恼的是,在钢铁厂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体面”,“每天都是灰头土脸,衣服穿一天就脏兮兮的,安全帽每天都得洗,只半天,上面就落了厚厚一层灰。”甚至,那时在钢铁厂上班,随时与危险相伴,“负责钢铁生产的炼钢工人,每天与1500℃以上的铁水打交道,铁花不时向周围喷溅,稍不留神,溅到身上,就能致残,甚至要命”。

由于钢铁厂的无序竞争,高廷兴的工资从最初“拿得不少”变成了“几年没长”。直到2008年,兴达钢铁开启转型升级之路。那一年,兴达钢铁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了原有的128立方米的炼铁高炉,上马建设高标准炼钢高炉、两座45吨转炉、2#烧结机、球团厂、制氧厂等5项工程,通过技术改造,闯过了钢铁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第一道“险滩”。

这一年,高廷兴的工资水平,因厂子技术改造,有了不小的提升。

但对于钢铁行业而言,光靠小打小闹的技术改造不行。2018年,在高廷兴记忆里,厂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兴达钢铁进行了一系列环保改造,露天料堆进行了全覆盖。

不过,对于在去产能和环保双重压力下艰难前行的钢铁行业而言,这样的改变并不足够。而利国镇在近几年的转型升级探索中,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钢花铁水翻起的“金浪花”,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用损害环境换来的“产业兴旺”,并不是真正的产业兴旺。

随后,兴达与利国钢铁等钢铁厂被限期停产,原先利国镇的十几家钢铁厂只剩下一家。

这一消息,让高廷兴一度陷入深深的彷徨。

但他与好多名厂里的业务骨干一样,并没有离开工厂,而是依旧对高炉进行养护。高廷兴坦言,那时候苦守着工厂不走,与其说是希望高炉能像以前一样运转起来,不如说是自己实在是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2019年,随着停产期限的临近,兴达钢铁的炼钢高炉轰然倒地。但倒下,有时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重建”。

在原先的兴达钢铁老厂区,如今一家新企业——东特重工,拔地而起。这是一家生产以螺纹五面体为主打产品、涵盖百余种装配零部件的高端智能装配企业。在利国镇的帮助下,企业甫一落地,拿着设计规划,就与徐工集团确定了合作关系。

通过与徐工的合作,东特重工“向阳而生”,开工建设后,订单不断,年产值达2亿元,真正实现了转型升级,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高廷兴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培训,如今在电焊岗位上重新挑起了大梁,“做重型汽车三大件——转台、履带梁、伸缩臂的焊接工作,工作环境比以前好,活儿也比以前轻松些,但挣得比以前多。要是好好干,一个月能拿到万元以上”。

高廷兴说,现在企业发展好,自己的心也安定了下来,新的一年,一定撸起袖子加油干,“咱们工人就是有力量”。

转型不易,但唯有转型升级,才能离高质量发展的既定目标越来越近;转型很痛,但经历过痛,剜掉旧有的“顽疾”,才能迎来整装再出发,不错过更好的发展。

作为一名原先的钢铁产业工人,高廷兴痛苦、彷徨过后,对于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他希望,今年东重特工的二期工程加快建设,工厂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订单越来越多,能成为更多龙头企业的下游供应商,甚至成为世界一流的工程机械配件商,让自己焊接出的产品,从市内走向国内,甚至走向世界。

作为曾经的钢铁重镇,利国镇如今擦去铁锈,逐步发展集冶铁、精密铸造、机械制造、余热余能发电等上下游产业链完备的产业集群,从钢铁重镇变成一个拥湖而立、山环水抱、充满活力、产业兴旺的现代化强镇。

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徐州对于转型发展,更有卸包袱、当表率、出经验的具体谋划——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夯实制造强市根基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底盘,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全面实施数字赋能,努力在次发达地区加速崛起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全国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振兴中发挥示范作用,在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徐州经验典型。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