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笔者拜访了东辛退休职工古善明老人。年逾九旬的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言谈间满是农场人的质朴与宽厚。在他家朴素整洁的客厅里,伴着两盏清茶的热气,一场飘着醇厚奶香、回荡时代足音的对话静静展开。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东辛农场奶牛场从十四分场迁至十分场71大队,彼时仅有4名职工,古善明便是其中之一,生产条件极为艰苦。“当时就养了二三十头牛,拴在木桩上喂豆饼和苜蓿草,割草、喂料、挤奶全靠一双手。”老人回忆道。无论寒暑,他每天凌晨3点起床,将鲜奶煮沸后分装到两个铝制奶桶,挂在“二八”大杠自行车后座,推着车开始日复一日的送奶行程。“鲜牛奶,一毛二1斤!”他模仿起当年的吆喝,那时物资匮乏,牛奶是稀罕物,家家户户多是端着搪瓷杯、提着小锅来打半斤,给孩子老人补充营养。
因没有冷藏设备,鲜奶必须当天卖完,农场多土路,雨雪天更是泥泞难行。有一年寒冬,路面结冰,他连人带车摔进河里,虽因河面冻得结实爬了上来,两桶奶却全洒了,年轻的他在岸边心疼得直掉泪。一旁的女儿古长娣还补充,父亲的一口牙也是某次送奶摔倒后没的。讲述这些往事时,古老始终微微笑着,过往的艰辛早已云淡风轻。
1983年,东辛奶业迎来历史性转折——中澳合作奶牛场建设项目启动,这是国家级项目,来了不少外国专家手把手教科学养牛。很快,标准化牛舍建起,牛群增至260多头,古善明也从生产一线调至后勤岗位。即便不再直接养牛送奶,他仍常去牧场看看牛、问问料,心始终系着这片陪伴自己几十年的土地与牛群。当听到“现在有5个现代化牧场,存栏超2万头,还有冷链公司负责全程保鲜运输”时,老人频频点头表示肯定。
虽年事已高,古善明仍坚持每天一杯奶。接过“简苏”牛奶细品后,他说:“很香浓,还是从前的味道。”又关切询问销售情况,得知不仅线下商超有售,还能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脸上顿时露出灿烂笑容。被问及“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些什么”,他沉吟片刻,缓慢却清晰地说:“做事要实诚、凭良心,我送奶从不短斤少两。”接着又强调:“做事还要有实干精神,干事业别光图快、图利,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咱农场人靠的就是真诚厚道,对土地真,土地就给好收成;对奶牛真,牛就给好奶。”这朴素话语背后是穿越岁月依旧铿锵的价值信念。
从木桩拴牛饲养到现代化S级牧场,从走街串巷送奶到云端卖奶,从稀罕物到家家喝得起的日常饮品,古善明老人的故事不仅是个人人生经历,更是一卷鲜活档案,无声却有力地见证着东辛奶业的蜕变与成长。临别时,古老执意送我们到门口,一再叮咛:“好好干啊,一定要把东辛建设得更好。”语调不高却字字千钧。车缓缓驶离时,笔者屡次回望,老人仍站在原地,如一座沉静的丰碑伫立在这片倾注一生心血的土地上,仿佛在与一个时代从容作别,又将殷殷嘱托郑重交付未来。
这一刻笔者忽然明白,东辛奶业的发展不只在于更多的牛、更香的奶、更先进的技术,更在于千千万万像古善明这样的人,他们把诚恳、坚守和实干熬进时光,凝成这片土地最可靠的底色。时代在变,但有些东西从未冲淡:是绝不取巧的“端子”奶,是始终如一的浓香,是一代代东辛人用奋斗接力的漫长征途。
路还长,奶香依旧,而比奶香更绵延的,是这片土地上永不停歇的奋斗脚步。(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