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塘浜社区:“慈善基金+社区工坊”双轮驱动,焕活民生服务新生态
2025-11-12 15:09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中国江苏网讯 一位位居民成为“柘益+”巾帼爱心工坊的志愿者;一份份满载关怀的慰问品、生活物资由工坊志愿者亲手发放;各大传统节日里的节令食品制作与分享活动吸引众多居民驻足……这一幕幕温馨场景,正是前洲街道柘塘浜社区自今年5月成立“柘益+”巾帼爱心工坊后取得的成效。从“节日送温暖”到“日常有温度”,一条可持续的社区治理新路径正在这里悄然铺就。

“工坊聚力”:统筹服务落地 让居民成为社区治理“主角”

“没想到我也能为大家做点事。”刚参加完重阳慰问活动的志愿者王阿姨表示,“通过工坊,我们不仅是接受服务,更能亲手为邻居们做点实事。”今年重阳,工坊志愿者全程参与为辖区约830名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重阳慰问品相关工作,从统计名单、确认老人居住地址与身体状况,再到组织志愿者逐批发放,用细致服务让每份礼物都承载着贴心关怀。

这正是“柘益+”巾帼爱心工坊所发挥的平台作用——将热心居民组织起来,凝聚居民力量,解决“服务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这种“居民参与、统筹服务”的模式,不仅减轻了社区工作压力,更让居民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变为“主动参与治理”,增强了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治理工作筑牢群众基础。

“基金赋能”:强化资金保障 让爱心服务“不断流”

民生服务的长效推进,离不开资金保障。“工坊成立以来,我们依托‘柘里友爱’社企共建朋友圈,打造‘公益+低偿+市场’运营模式,持续为社区基金资金池引入活水。”相关工作人员透露,通过“端午”“中秋”两节传统美食相关公益实践,注入慈善基金7.2万元,同时爱心企业累计捐赠12.5万元。

在今年各个传统节日慰问活动中,社区基金全额承担了慰问品的采购、包装和其它物资支出等费用,让一份份“接地气”的生活物资能顺利送到居民手中。受益居民李大爷指着收到的生活物资说:“这些东西实在,都是我们需要的。”

社区还牵头成立专项管理小组,制定明确的资金使用规范——支出优先用于“一老一小一困”帮扶、老年助餐、青少年活动、志愿便民服务活动等惠民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每笔款项使用后均通过社区公示栏、居民群公开明细,确保透明化、规范化,为社区民生服务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让治理工作更具可持续性。

“双轮联动”:构建治理闭环 让服务接地气又有底气

“工坊聚力”与“基金赋能”并非各自独立,而是形成了“居民点单——工坊接单——基金买单”的治理闭环。社区通过网格员走访、居民议事会等渠道收集居民需求制定服务方案,基金则为方案落地提供资金支持,最终通过居民反馈优化服务。端午、中秋期间,社区结合居民对传统习俗的期盼,由工坊策划节令食品制作与分享活动,基金保障原料采购、场地布置等所需资金,让节日氛围与惠民温度深度融合。

这种“双轮驱动”模式,打破了社区治理“单打独斗”的局限,既解决了“服务如何落地、如何贴合需求”的问题,也破解了“服务资金从哪来、如何可持续”的难题,让民生服务既“接地气”又“有底气”。

“节日惠民只是‘双轮驱动’模式的一个应用场景。我们要让温暖成为社区的常态,而不是节日的特产。”柘塘浜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社区将继续扩大工坊志愿者队伍,提升服务专业度,同时拓宽基金筹资渠道,完善管理机制,让民生服务覆盖更广泛、更精准,真正实现“治理为民、服务暖心”的目标。

标签:
责编:季昱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