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近年来,惠山区堰桥街道通过精神引领、实践惠民、少年传承三维发力,将“好人资源”转化为“文明动能”,推动“好人精神”从“典型引领”向“全民实践”延伸。如今,这片土地上24名各级身边“好人”事迹广为流传,居民志愿服务参与率提升40%,“崇尚好人、学习好人、争当好人”已成为堰桥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以“好人故事”打造精神高地
“每天省下几元钱,几个月就能多帮一个失学孩子。”“中国好人”俞斌在“好人讲堂”上,用30年助学的亲身经历,讲述“用脚步丈量公益”的故事,温暖的细节、艰辛的旅程让听众深深动容。堰桥街道始终以“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让身边事温暖身边人”为核心,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组建“好人宣讲团”并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他们的故事里既有“讲”的温度,更有“做”的厚度,让“向善”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摸的生活实践。

为持续扩大覆盖面,堰桥街道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模式。线下采用“固定讲堂+流动宣讲”,在林陆巷社区、天一社区等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常态化讲台,同时将“好人”故事送达市民广场、小区楼道、企业车间;线上依托微信公众号推出《堰桥益事集》专栏,推送堰桥身边“好人”与志愿服务的暖心故事,让更多人看见善意,平凡人也能发光。
以“好人夜校”打造服务高地
“好人精神”不只是讲述,更要化为惠民实效。堰桥街道依托“吴韵夜课堂”品牌,结合“点亮星夜”“温暖秋冬”等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打造“好人夜校”,充分发挥“好人”引领作用,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跟着“好人”学知识、长技能,实现“精神引领”与“实践服务”深度融合。
“江苏好人”李士路作为汽修培训课程的主讲人,创新“理论+实操”模式,为附近的汽修工和慕名而来的学员进行线下汽修培训。两年来免费培训150余人,8人成为社区“汽车维修志愿者”,为邻里提供免费应急维修。不仅如此,李士路还利用下班后的空闲时间,通过自己的抖音账号,开设线上课堂,讲授自己多年修车的技术心得和汽车日常维修常识。

“无锡好人”廉佳钰聚焦老年群体“数字鸿沟”,开设“智慧助老公益课程”。围绕预约挂号、水电费缴交、扫码收付款、微信应用小技巧等日常场景开展教学。她不仅定期在社区实践站开课,还同步把课堂搬到老年活动室,两年来累计帮助500多位老人掌握数字技能。


如今,“吴韵夜课堂——好人夜校”已成为街道文明实践的惠民品牌,涵盖汽修、数字技能、健康养生等5类课程,累计开课100余场,服务群众超4000余人次。它不仅让居民学到了实用技能,更让“好人精神”通过服务传递到千家万户,真正实现了“文明实践落地惠民、‘好人’力量温暖万家”。
以“少年传承”培育未来高地
青少年是文明传承的主体。堰桥街道以“好人”故事为纽带,通过“‘新时代好少年’宣传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事迹”“小手牵大手·五融课堂”“堰有新声·少年说”等活动,让“好人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深根、发新芽。

“俞爷爷,您第一次去大别山时,有没有想过会坚持这么久?”在“‘好少年’对话‘好人’”环节中,小记者的提问,让“中国好人”俞斌打开了话匣子。这样的对话,是街道培育文明传承力量的重要方式,它让青少年与“好人”面对面,在交流中理解美德的含义。

由“新时代好少年”组成的宣讲队伍,成为“好人精神”的传声筒。他们不是简单复述故事,而是用青少年的视角重新诠释。将俞斌的助学经历改编成微宣讲;把李士路的救灾事迹绘成漫画手册,让更多人感受“好人”的力量。这些充满青春气息的表达,让“好人”故事在青少年群体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姚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