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锡山: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思政课燃情开讲
2025-04-28 1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薪火传唱,古镇回声。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4月27日,无锡学院、锡山区委老干部局、锡山区关工委、鹅湖镇、荡口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古镇红色地标群中联合开启“重温抗战史 齐颂爱国情”大思政课。活动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视角,以“行走的课堂+沉浸式展演”形式,为190名老同志和青少年学生打造一堂立体红色研学课,用旋律镌刻抗战记忆,串联起跨越时空的红色回响,让红色基因在歌声与讲述中代代传承。无锡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校关工委副主任梁惠娥,无锡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何颖志,无锡市委老干部局党建处处长夏刚,锡山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朱洪元,锡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离退休干部工委书记巫敏燕,团区委书记、鹅湖镇党委副书记方烨强等出席活动。

▲“重温抗战史 齐颂爱国情”大思政课开启

整合关爱资源,凝聚育人合力。当天,无锡学院、锡山区委老干部局、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鹅湖镇共同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共建单位”揭牌。各单位携手在青少年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等领域开启深度共建,为无锡学院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搭建一个更加宽广的平台,引导青年学生争做时代先锋,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上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关心下一代工作共建单位”揭牌

银青共走先辈路,薪火相传筑未来。从钱伟长旧居到华氏义庄,再到王莘纪念馆,大家一路重温红色故事、阅读红色记忆、汲取红色精神,深化对历史遗存、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等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提炼。

“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在钱伟长旧居,无锡学院学生周为带领大家走进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先生的故事,沿着这位科学巨擘、爱国志士“从荡口走向世界”的人生轨迹,感受其身陷逆境仍坚持“力学报国”的学者风骨。来自锡阳红老战士艺术团《幸福中国一起走》的悠扬歌声回荡其间,激昂的旋律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对祖国的热爱。

▲无锡学院学生周为在钱伟长旧居宣讲
▲锡阳红老战士艺术团合唱《幸福中国一起走》

“华氏家族以义田、义学、义庄扶助相邻……”走进被誉为“江南第一义庄”的华氏义庄,志愿者现场“翻阅”着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向世人展现的以济贫扶困、赡老扶幼为核心的“义庄文化”,以及传统家训文化与廉洁精神的传承。舞蹈《天地颂》用激昂的舞姿和磅礴的气势展现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迎来这美好的时代。二重唱《最美的歌唱给妈妈》深情开唱,歌声交织如春风化雨,传递对党的赤诚热爱,让红色信仰浸润人心。

▲青年志愿者马姝婷讲解“义庄文化”
▲锡阳红舞蹈队表演《天地颂》
▲男女声二重唱《最美的歌唱给妈妈》

传递历史回响,汲取奋进力量。“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稚嫩而清澈的童声合唱《我爱你,中国》在王莘纪念馆前响起,与馆内陈列的手稿、唱片形成时空对话。舞蹈《我的祖国》用肢体语言诉说对祖国最纯粹的依恋,成为现场动人的红色记忆片段。

▲荡口中心幼儿园童声合唱《我爱你,中国》
▲舞蹈《我的祖国》

大家怀着崇敬之情,走进馆内,随着银发宣讲团成员周为民一起追忆人民音乐家、作曲家王莘的故事,探寻《歌唱祖国》隐藏的红色密码,感悟主人公展现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爱党情怀。“历史从未远去,吾辈更当自强。”无锡学院的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声朗诵《铭记烽火80载,共铸和平新征程》,表达将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时代使命的庄严承诺。锡阳红合唱社以一首《我爱你,亲爱的祖国》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流露出深深的赤子之情,引起现场听众强烈共鸣。

▲银发宣讲团成员周为民讲述《歌唱祖国》的故事
▲无锡学院学生朗诵《铭记烽火80载,共铸和平新征程》
▲锡阳红合唱社《我爱你,亲爱的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是活动压轴的主旋律,也是奋进的集结号。大合唱激越奔放的歌声久久回荡在场馆内外,“银发先锋”与新时代青少年在共同的精神对接中,唱出对家国的热爱,对“山河无恙”最深刻的共情和“为下一代撑起更好明天”的信念。

▲大合唱《歌唱祖国》

踏寻红色印记,赓续初心力量。大家穿梭在古镇红色场馆,边走边唱边听,在与历史对话、与现实对话中,接受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礼,加深相隔久远的抗战记忆,感悟先辈们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坚定向先辈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决心。

银发映初心,薪火传后人。锡山区持续组织老同志发挥优势作用,持之以恒开展关爱服务活动,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我们利用荡口古镇‘一砖一瓦皆历史’的独特场域,用合唱等形式凝聚精神、用宣讲传递信仰,让抗战精神从‘被讲述’变为‘被体验’,真正在青少年心中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锡山区委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整合资源,不断创新大思政课教育内容和形式,解锁课堂新模式,提升针对性和吸引力,吸引更多老同志、青少年亲身参与。

标签:
责编:王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