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在无锡市新吴区硕放街道吉祥国际花园425号楼的转角处,有一片名叫“睦邻花语苑”的小花园。虽仅有三百平方米,却在过去短短两个月内,从一块杂草丛生的“边角地”,悄然蜕变为鲜花盛放、邻里和睦的“网红打卡地”。

从荒地到花园:一场由下而上的“共建提案”
吉祥社区工作人员在对425栋居民进行走访时,一楼的王女士提出:“我们楼门口的绿地荒着太可惜,大家能不能一起种点花美化一下?”
吉祥社区“因需而动”,立即牵头组建了“楼道绿化提升行动组”:王女士与邻居范女士出资购买花苗,党员李老师制定“楼栋公约”,三楼张女士则组织起养护小组,协调分工。就这样,一场从居民建议出发、社区引导、邻里协同的微改造迅速启动。

从翻土到绽放:一场润物无声的“邻里破冰”
三月底,李老师和石阿姨戴着手套、拿着铁锹,带领楼栋居民在楼下翻土除草。4月初,绣球花苗入场,居民们齐心协力挖坑、种植、围边,物业也义务为花园安装了防腐木围栏。
花园建好后,居民生活发生了变化。路过的居民都会驻足欣赏,老人们晨练后在盛开的鲜花旁聊天,带娃的妈妈在花边交流育儿经验,爱花的邻里们围坐讨论养护技巧。
在居民投票命名中,“睦邻花语苑”一名高票当选——既因四季有花语,也因在翻土播种中,邻里关系逐渐开花。

治理向美:让“共建共治共享”成为日常风景
近年来,吉祥社区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径,强调从“治理单元”向“生活共同体”的转型。“睦邻花语苑”的成功,正是回应这一趋势的生动实践。它所折射出的,是空间改造背后更深层的社区治理逻辑:
以小见大,撬动自治。一个微花园的改造,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和归属感,让公共事务“被看见”“被关心”“被共建”。
党建引领,精准赋能。吉祥社区从“组织者”转向“支持者”,发挥引导、链接、服务功能,构建平台、放大声音、汇聚力量。
信任回流,情感修复。在一个个递水杯、挖坑种植的细节里,邻里之间原本淡漠的关系逐步修复,形成温暖的“生活共同体”。
从花草里长出的,是人心的归属感。如今,当你走进吉祥花园425号楼的转角,迎面而来的不仅是花香扑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微笑与问候。
从一块荒地到一座花园,从一次动议到一场行动,从一个空间到一种文化,社区,不只是“住的地方”,更是“心安的地方”。花园,不只是“看的风景”,更是“参与的证明”。(邹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