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第二批)》,其中,江苏省无锡市“蓝系列园区更新项目”作为老旧街区改造类优秀案例成功入选。




这个无锡唯一入选的项目,为何能脱颖而出受到央媒的重点关注?它是如何将“工业锈带”转化为“生活秀带”?其创新模式对老旧街区改造有何启示?让我们走进锡山区“蓝系列”园区,揭秘其背后的更新密码。
保留工业记忆 激活城市空间
近年来,随着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这些承载着城市工业记忆的厂房逐渐闲置,如何有效利用城市存量资源、推动老旧厂区改造升级,成为不同地区面临的共同课题。

步入东亭街道蓝湾1917文旅街区的吴韵插花工作室,古韵悠然的气息扑面而来。主理人刘若瓦先生正专注地为面前的“红心凤梨”进行艺术创作,时而调整花枝姿态,时而举起相机捕捉最美瞬间。“我们以花艺培训为主业,吴韵插花作为特色非遗项目,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刘先生介绍道,“两年前蓝湾街区改造完成后,我们成为首批入驻的工作室,这里的艺术氛围十分契合我们的理念,古色古香的环境静谧怡人,与东方插花讲究的意境美相得益彰。加上门前开阔的停车场区域,为学员提供了极大便利,可以说这里是我们传承非遗花艺文化的理想之所。”

蓝湾1917文旅街区作为“蓝系列”三大改造园区的项目之一,与蓝·1956科技文化创业园、蓝·1982数字文化工业设计园共同构成了锡山工业遗存改造的典范,整个“蓝系列”园区总建筑面积达33000余平方米。


▲蓝湾1917文旅街区新旧对比


▲蓝·1956科技文化创业园新旧对比


▲蓝·1982数字文化设计园新旧对比
这些园区的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纪不同时期兴建的工业厂区集群,包括无锡轻工冶炼厂、凯利针织厂、二泉针织厂、东亭五金厂等承载城市工业记忆的老厂区。在改造过程中,项目团队匠心独运地保留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老旧单体建筑和传统民居,通过创新性的空间重构,成功实现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有机融合。
打造IP品牌 赋能多元化园区赛道
如何让锈蚀的齿轮转动创意的旋律,让沉睡的厂房变身梦想的舞台?答案是为它们注入全新的生命力。

漫步在蓝·1956科技文化创业园,Auguri瓷砖艺术空间以其独特的审美格调成为园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主理人吕斯特先生站在充满设计感的展厅中央,身后是来自意大利的纯手工艺术瓷砖,绚丽的色彩与细腻的纹理相得益彰。


“选择入驻这个改造园区,正是被其新旧交融的独特气质所吸引。”吕斯特主理人介绍道,“在这个充满工业记忆的‘大盒子’里,我们不仅展示瓷砖艺术,也会定期举办小型音乐会、艺术展览等活动。现代工艺与历史空间的碰撞,让产品呈现出更丰富的艺术调性。我们希望通过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不断探索工业空间的全新可能。”
改造不是简单的翻新,而是让历史空间重获新生。项目改造过程中,始终贯彻“修旧如旧、有机更新”的核心理念,通过精心规划与创新设计,在最大限度保留工业遗址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引入球与球运动公园、乙氢科技等新兴业态,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改造后的园区既延续了工业文明的厚重质感,又注入了现代创意活力,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空间美学体验。
激活城市“边角料” 助力可持续发展
要想城市更新领域更加生动实践,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分院院长范嗣斌表示,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更新模式,鼓励产权人自主更新改造,激发社会投资动力;要形成需求和运营前置的更新改造模式,根据需求定供给,增强供给和需求的适配性,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运营。

“基于各园区不同的建筑特征和区位优势,我们制定了精准的差异化发展策略,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更探索出‘规划-改造-运营-反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园区负责人张波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园区服务,深化产业培育,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城市更新标杆项目。让这里工业时代的齿轮声变成创意的交响乐,老厂房摇身一变,也能成为最酷的创意舞台。”

在蓝园项目的运营实践中,园区创新打造了“蓝191”数字化企业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全链条、全周期”的成长服务,积极推进服务平台管理数字化转型。通过构建企业成长加速器,构建“线上+线下”的管理服务模式,将平台内如金融、咨询等专业服务向线上端口集成,使入驻企业可一键触达、全链通服。
在中小微企业培育方面,园区建立了“种子-孵化-加速”三阶段成长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园区主动搭建政企沟通桥梁,与科技、人社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将优质企业纳入政府重点培育名单。
从区住建局获悉,截至目前,蓝系列文化创业园一期、二期、三期聚焦特色化发展,将原有的“存量空间”转化为具有持续增长潜力的“价值增量”,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闲置资源的高效盘活,通过特色化运营、企业孵化服务和业态升级,既延续了工业历史文脉,又赋予老建筑新的生命力。
下一步,锡山将深化“城市更新+”模式,以“有机更新”理念为引领,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系统推进全区城市更新工作,重点聚焦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和民生改善三大维度,让城市更新成果切实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