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矮脚雾还未散尽
锡北镇斗山生态园中
已缀满星星点点的采茶斗笠
清晨5点,露水凝于芽尖
茶农的指尖在茶树间翻飞如蝶
一捻一提间
嫩绿的“黄金”便落入竹篓
这是太湖翠竹春茶季的序章

近日,气温逐渐回暖,斗山“太湖翠竹”迎来开春“第一采”。
3月中旬至清明前,3000多亩茶园次第苏醒,茶娘与春光竞速,指尖与嫩芽共舞。茶娘们遵循“一芽一叶”的古法采摘,竹篾筐中的鲜叶堆叠出春日的厚度。



无人机掠过斗山茶田,将层层绿浪定格成水墨长卷;制茶车间,散发着悠悠茶香,摊晾、杀青、回潮、整型、烘干、辉炒……据说,数万个嫩芽才能炒出一斤太湖翠竹,真是实实在在的“功夫茶”。



2013年1月,太湖翠竹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是锡北的春天——茶山为纸,茶芽作墨,千年茶经化作当代江南的生活诗行。
锡北的春茶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历史与人文交织的结晶。
说起斗山茶树,这儿还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相传四千多年前,王母娘娘看到被无锡老百姓称为“舜柯天子”的舜在斗山脚下辛劳操作,便送了一把仙茶种,由舜带领斗山的百姓,精心种植茶树,开拓了茶叶产业。

传说虽然无法考证,但“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环境,成就了太湖翠竹翠绿油润之色、清高持久之香、鲜爽甘醇之味,并且连续多届荣获金奖、银奖,成为锡北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名片。

如今的锡北,茶产业与科技深度结合。这里既设有太湖翠竹技术研究中心,还有智慧茶园大数据平台,对基地温度、湿度、光照度等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对茶树生长周期的追溯。得益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数字“管家”正为农业生产注入源源动力。

在继承传统优秀茶文化的基础上,锡北新农人不断创新,让斗山茶文化焕发出新活力。他们结合现代科技,优化制茶流程,提高茶叶品质,从包装到研发到营销,运用互联网思维去开拓茶产业,让传统的茶产品变得更具潮流更有卖点。

一壶太湖翠竹,饮尽江南春日。明前茶的嫩芽不仅是春天的信使,更是锡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传承。随着鲜嫩的春茶被唤醒,让我们和春茶赴一场约会,不负这人间四月天的好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