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近日,无锡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来自玉祁街道的蹄髈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玉祁人民记忆里的美食就此又多了一项非遗“背书”。
玉祁街道的蹄髈制作技艺,最早是源于玉祁礼社。礼社村位于无锡西北、京杭大运河北岸,是国家命名的“历史文化名村”。礼社依大运河而兴,物产丰饶,运河的便捷流通令饮食文化交流频繁。光绪年间,礼社村年仅十五六岁的薛福到无锡南门头的肉庄学艺,因其为人刻苦好学,得了师傅真传。回家后,薛福心疼父母年迈多病,利用“土行灶”旺火烧、小火炖,配以本地特产的玉祁黄酒、玉祁酱油等食材,将蹄髈炖得烂熟,没牙的老人也能吃得动。到了冬春季节,他还改进配料,增加了红枣、芦根等补血化瘀的中药材,使其更加健康养人。就这样,薛福的孝心与手艺逐渐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其手艺烧制的“福蹄”也在周边乡里名声大噪。因为在方言里“薛福”与“惜福”同音,也有村民图好记,叫它“惜福肘子”。

“福蹄”之所以如此受人喜爱,盖因在江南地区,蹄髈不仅是逢年过节的必备硬菜,更是宴请宾客的压轴菜。一道蹄髈肥润丰满,红红火火的颜色更增添了喜庆的氛围,传递着人们圆满丰盛的生活愿景。 如今,这道美食以其鲜美甜软、肥瘦适口的独特风味,深受食客喜爱,已是无锡乃至江南地区的一道名菜。
“福蹄”的烹制技艺代代相传,历经六代改进与创新,如今成为无锡美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第六代传承人胡贯山师傅结合现代食客的口味,对配料进行调整,使得“福蹄”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胡贯山师傅不仅传承发扬传统的烹制技艺,还积极承担传播文化这一重任。他注册了“汉三福蹄”商标,并创建生产基地,让这一传统美食品牌化、市场化、标准化。据胡贯山师傅介绍,“福蹄”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精选的食材和传统的烹制工艺,选用的是放养一年以上的太湖土猪肘子,肉质肥瘦相间,口感极佳。烹制过程中,需采用传统的柴火土灶,经过四个小时的精心炖煮,蹄髈红亮油润、汁香味浓、入口即化。

随着“福蹄”知名度不断提高,2020年,“惜福肘子”被评为“无锡乡村地标菜”,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为了助力非遗技艺传承,玉祁街道积极搭建平台,近年来多次邀请“福蹄”参加玉祁“三月三”凤阜民俗文化活动和各类非遗展示、促消费活动,产品深得市民群众好评。同时,街道积极推动产品“走出去”,为其牵线搭桥,鼓励参加无锡现代农业农博会等大型博览会,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产品展示和品牌推广。玉祁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福蹄”在玉祁和周边地区拥有极高的市场品牌影响力,社会大众的认可度很高。
蹄髈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对这一无锡传统美食的高度认可,也是对玉祁街道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充分肯定。未来,玉祁街道将继续支持和推动“福蹄”的传承与发展,让这百年技艺焕发新的生机,同时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本土饮食文化,为无锡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力量。(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