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城联之下拜大年・无锡的非遗年味
2025-01-28 10:12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季昱希  
1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央视春晚史上首次将分会场选在无锡,这片古老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中国经济发达之地,即将迎来 “泼天的流量”。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想要底气十足地发朋友圈 “我在无锡过年”,就一定要去探寻当地富含非遗元素的精彩之处。

梅里古镇:“最古老”吴越之源的文化瑰宝

梅里古镇,作为吴越文化“最古老”的发祥地,在吴越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勾吴国的起源之地,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脉络,见证了吴越地区从部落聚居走向文明昌盛的重要历程,是吴越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坐标。

古镇城门悬挂的巨幅楹联颇为引人注目,“伯渎流长,佑古名邦,德昭上善三千岁;灵蛇势起,拓新愿景,春在东风第一枝”,由江苏省书协副主席金丹题写。上联回溯历史,描绘伯渎河作为吴文化的母亲河,源远流长,滋养了这片土地,庇佑着古老城邑,以 “上善” 之德彰显其三千岁的深厚历史积淀,这无疑是吴越大地最古老文明的生动写照;下联着眼当下,寓意古镇如灵蛇般蓬勃兴起,积极开拓新的发展前景,借 “东风第一枝” 表达抢占先机的决心。

除了楹联,无锡精微绣作品 ——江苏女孩王音棋在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手持的团扇也备受关注。这把团扇图案以白墙、黛瓦、石桥等江南元素勾勒出水乡美景,其作者是无锡精微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红育,灵感源自吴冠中的《怀乡》。赵红育表示,能通过春晚舞台展示无锡精微绣无比自豪,希望江南文化借此走向世界。这把寓意团圆的团扇,采用平针绣、小乱针绣等针法,将丝线细分,精心绣制十几天而成。精微绣作为苏绣的一种,传承千年,在这最古老的吴越文化滋养下,不断发展,以精益求 “精” 的艺术特征,展现着江南细腻的文化品格。

锡剧:“最江南”吴腔锡韵中的传统与创新

“推呀拉呀转又转,磨儿转得圆又圆……” 在无锡江阴,熟悉的锡剧曲调预示着年关将至。锡剧,这一“最江南”的艺术形式,源于无锡,发展于民间,深深扎根于江南水乡的沃土之中,是江南文化独特韵味的生动体现。

从1月15日起,公益锡剧演出为小城增添浓浓年味。锡剧演员符跃建投身演艺事业20余年,在《孟丽君》中反串表演赢得喝彩。他认为能为观众表演很开心,锡剧是江阴文化瑰宝。而结缘3年的华文娟表示,锡剧以民间生活、爱情故事、历史传奇等为主题,讲述着老百姓身边的人情冷暖、悲欢离合,用那软糯婉转的吴侬软语,唱出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所以深受老百姓的喜欢。在非遗演出的推广下,自己逐渐对锡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开始学习、演出。

近年来,锡剧在表演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如《英雄儿女》《天涯歌女》等融入舞蹈话剧风格、添加交响乐元素、使用三维图像呈现技术,但无论如何创新,那骨子里的江南韵味从未改变。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创新,让这“最江南”的艺术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就如同那江南水乡中悠悠流淌的小河,虽历经岁月,却始终散发着独有的温婉魅力。

泰伯庙会:“最推崇”传统民俗的新活力

“正月初九拜泰伯,稻谷多收一二百。” 泰伯庙会,作为江南地区新年开春的第一个庙会,承载着吴地人民“最推崇”的至德精神。泰伯,为了让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来到江南,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他的让位与开拓精神,深受后世推崇。

每年泰伯生日,即正月初九,世界至德宗亲十二姓氏(吴、周、蔡、江、汪、柯、辛、翁、曹、洪、方、龚)的后裔以各种形式归宗祭祖。在历经社会变迁后,逐渐发展成为融祭祀仪式、民俗巡游、非遗展演、农贸集市、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民间集会活动。

土生土长的梅村人谢菊娣多次参与庙会巡游表演,她眼中庙会传统文化味道始终如一。2025年泰伯庙会不仅有国际友人队、汉服队等特色巡游队伍,还有传统市集、灯会、水上表演、打铁花、灯光秀、水幕秀等精彩项目。此外,在伯渎河上还将推出全省首个游船共享直播空间,让全国各地网友充分感受泰伯庙会的 “庙” 趣横生。

无锡市新吴区泰伯文化研究会会长吴新提到,泰伯庙会“打包”入列世界非遗,提升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新挑战。泰伯庙会,这一承载着“最推崇”精神的传统民俗活动,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新时代续写着属于它的华章。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无锡分会场将在央视春晚舞台绽放光彩,千年吴韵与现代元素交相辉映,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江南水乡风华正缓缓向世界展开。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记者 季昱希

标签:
责编:袁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