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泰伯奔吴”与“衣冠南渡”是江南开发和蓬勃发展历程中难以逾越的两座巍峨里程碑。泰伯庙会凭借深厚的渊源和广泛的影响力,已然成为江南地区新春伊始的第一个庙会,每年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感受着庙会的热闹氛围,也传颂着泰伯大哥那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及“三让天下”的至德精神。
成全老爸心愿携二弟南下创业
故事始于遥远的商朝末年。周部落首领育有三个优秀的儿子,分别是老大泰伯、老二仲雍以及老三季历。老三季历之子姬昌,聪慧过人且志向远大,周部落首领对其极为喜爱,满心期待这个孙子能够担当重任,引领周部落迈向辉煌的巅峰。
老大泰伯知晓父亲的心思。他秉持着一片孝心,不仅未曾心生怨愤,反而决意成全父亲的殷切心愿。于是,泰伯找到二弟仲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动员他一同外出闯荡新天地。就这样,两位有志青年,率领一小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毅然决然地朝着东南方向踏上征程。他们风餐露宿,翻山越岭,渡河过江,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抵达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彼时的江南尚属“荆蛮之地”,四处是荒原和沼泽,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极为原始、落后,风俗习惯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然而,泰伯目光深邃且长远,遥望远方,他坚信,凭借勤劳的双手与聪慧的头脑,定能将这片土地缔造成人间乐土,而同行伙伴们带来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便是他坚实的信心源泉。
扎根立足是当务之急。泰伯率先垂范,主动与土著居民结交朋友,充分尊重他们的习俗,甚至效仿他们断发文身,彰显融合的决心。紧接着,他将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悉心传授,亲自示范教导大伙耕地、播种、灌溉。在他的指导下,荒芜的土地渐渐长出了郁郁葱葱的庄稼,随着荒地持续被开垦,五谷产量逐年递增。随行而来的伙伴教会大家饲养畜禽、栽桑养蚕,民众的生活条件与水准得以显著改善,温饱问题顺利解决。
泰伯继而施展其非凡智慧,在效率提升方面苦下功夫。他组织众人开凿出中国水史上第一条运河——伯渎河。此河开通之后,就像为大地打通了任督二脉。农田因此获得了更为优良的灌溉条件,粮食产量节节攀升;河里能够行船,交通变得更便捷,大家得以将本地特产运出,同时引入外面的优质物品,商贸活动逐渐繁荣兴盛起来。
仓廪充实而后知晓礼节,衣食无忧而后懂得荣辱。泰伯深感引入中原文化与礼仪制度的时机已然成熟,开始教导百姓尊敬长辈和睦邻里,初步构建起有序的社会秩序,引领当地民众从野蛮逐步迈向文明。
拥立为王筑起勾吴国
当地民众对泰伯卓越的领导才能钦佩有加,纷纷拥立他为王,周边部落的人也络绎不绝前来追随。泰伯精心选址,在梅里古镇这片土地上构建起勾吴国。他规划街巷,建造房屋,为百姓提供安稳的居住之所。大力发展手工业,制作出精美绝伦的陶器、编织出细腻精致的织物,这些手工艺品从梅里古镇传播至四方。古镇还设立学堂,教导孩童读书识字、学习礼仪规范。梅里古镇渐渐成为勾吴国的核心,吴文化、经济、政治在此汇聚交融,后来发展成江南地区不可或缺的强大部落力量,亦成为后世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源泉。
历经多代繁衍与漫长的历史变迁,至公元前514年伍子胥所处的时代,吴国已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拥有了自身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梅里建立都城等初步的城市基础架构,伍子胥所建之城,如阖闾大城等,在城市规模、规划布局以及军事防御等功能方面更为完备和强大,为吴国后续的争霸等重大活动提供更为坚实有力的支撑。
这便是“泰伯奔吴”的传奇故事。
“三让天下”尊为“至德”
大哥泰伯虽已远离江湖,但江湖之上始终传颂着他的传说。
“三让天下”的故事所传颂的,是泰伯的贤德之名与崇高德行。“一让” 发生在父亲离世之际。身为长子的泰伯理应返回奔丧并继承王位,然而他深知此刻若回去,周部落必将因王位继承而陷入激烈纷争。于是,他在江南遥望故乡的方向,为父守孝,却决然不踏上归程,只是默默祝愿三弟季历能够顺利继位,引领周部落继续奋勇前行。
“二让”发生在三弟季历惨遭杀害之时,周部落的王位再度空缺悬而未决,族人们纷纷恳请泰伯回归主持大局。泰伯望着身边这些与自己同甘共苦、在江南一同拼搏奋斗的族人,他坚信姬昌是那个能够将周部落带向辉煌巅峰的不二人选。这“两让”也让出了周王室八百年基业。
“三让”是指勾吴国的王位。当年与泰伯一同南下创业的二弟仲雍同样功绩卓著。打虎亲兄弟,泰伯侧重于对外交往、战略规划以及文化教育等关键领域的事务,仲雍积极协助大哥泰伯处理部落内部的繁杂事宜,全力确保各项决策得以有效施行。后为开疆拓土,二弟仲雍去了虞地,也就是现在常熟地区,为便于两地联络,开挖了望虞河。
兄弟二人情谊深厚、和睦相处,泰伯无子嗣,由仲雍继承君位,继续引领勾吴国发展壮大,仲雍把自己的儿子过继到泰伯名下,后传位于此子。后人撰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抔万古江南。
“三让天下”的精神及对江南地区的卓越开发贡献,赢得孔子、司马迁等历代史学家与文人的高度赞誉与推崇,泰伯被尊奉为“至德”之人。
泰伯庙会成为江南第一个庙会
时光的车轮悠悠转动至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 年),汉桓帝为纪念泰伯,于无锡梅里伯渎河边修建泰伯庙,此地自此成为弘扬吴文化与至德精神的关键场所。
历经多个朝代的持续修建与扩建,泰伯庙逐步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古建筑群。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金水河、香花桥、“至德名邦”石坊、棂星门、戟门、至德殿等众多精美建筑,其建筑风格巧妙融合了明清时期的独特特色,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与观赏性,堪称江南地区古建筑的典范之作与杰出代表之一。
泰伯喜爱梅花,曾引领民众在梅里广泛种植梅树,有效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还极大地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后人为纪念泰伯开发“蛮村”的丰功伟绩,将此地更名为梅村。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谦虚等诸多美好品质,与泰伯“三让天下”的至德精神相互契合、相得益彰。泰伯乃是吴姓的得姓始祖,其后代以国为姓,梅里古镇作为泰伯建都之地,但越王勾践灭掉吴后,扬言要对古都梅里“鞭尸百万、挖地三尺”。为了保存吴姓一脉,吴氏后人流亡各地,特别在东南亚一带居多。
梅里古镇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与江南文化的肇端地,拥有着长达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时至今日,除了泰伯庙这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此地还拥有二胡艺术、清水油面筋、梅里羊肉烹制技艺、钱氏古法酿酒技艺等众多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外,还有 “非遗独竹漂”“非遗打铁花”“水上飞人”“非遗市集”等特色文化活动。
泰伯生日为正月初九。每年这一天当地举办泰伯庙会,世界至德宗亲一二姓氏(吴、周、蔡、江、汪、柯、辛、翁、曹、洪、方、龚)的后裔以各种形式归宗祭祖,也就形成了开春后江南第一个庙会——泰伯庙会。(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