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记者华诚 通讯员冰轩)竞逐微短剧赛道,滨湖“剧”力前行。11月8日,在2024无锡滨湖金秋经贸洽谈会上,滨湖发布微短剧产业“剧亮影擎”计划,力争3年内,累计推出150部以上精品微短剧、培育壮大10家行业龙头企业、年产业规模达超100亿元,打造长三角“微短剧产业发展新高地和创新制作中心”。
政策引领,抢滩布局
潜力不断释放的微短剧市场急需更多政策端的鼓励与支持。在无锡全域发展微短剧的背景下,滨湖作为影视文化主阵地,积极抢抓微短剧发展风口,以“剧亮影擎”计划为统揽,纵深推进滨湖区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
“剧亮影擎”计划通过开展集群发展强化、精品生产激励、科技创新引领、要素供给优化等四大行动,实施“微短剧产业合伙人”“滨湖好剧”“跟着微短剧游滨湖”“文化金融超市”“微短剧英才”等五大工程,为微短剧产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和保障。
政策体现出“专”“精”“特”“新”四大特点。专,即设立专项引导经费,安排5000万元产业引导经费,设立3亿元产业基金,共同扶持区域内微短剧产业链发展。精,即支持精品创作生产,鼓励“滨湖出品”,支持“滨湖摄制”,加速“滨湖出海”,进一步打响无锡短剧品牌。特,即瞄准行业特色需求,与8大银行联合推出20个文化金融产品,梳理微短剧行业税惠“大礼包”,进一步完善了微短剧领域“补、贷、投、保”联动机制。新,即鼓励创新创优,对新兴领域、前沿业态加大扶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微短剧制作播出和传输覆盖中的部署和应用。
抢占赛道,底气十足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无锡是江苏网络文学重镇。而作为无锡微短剧创作生产的重要板块,滨湖有着全国科技含量最高的影视拍制基地——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这是滨湖竞逐微短剧赛道的底气之一。
该产业园已建成包括3座国内领先的水下特效棚,3座3000平米国际标准影棚,1座1.2万平方米超大影棚等共计15座专业影棚,形成了年拍摄80-100部、年制作200-300部影视项目的能力。园区内集聚了优质影视企业1000多家,《流浪地球3》的视效制作,以及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PV视频特效均由园区企业制作。2023年,园区联合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新建启用国内首个5G智慧虚拟摄影联合实验室,打造了全国最大电影级LED拍摄巨幕屏。强大的技术支撑,完善的配套设施,是滨湖抢占新赛道的定音之锤。
把握微短剧“向智而生”发展趋势。滨湖区不断加快AIGC技术与微短剧生产融合发展,提前布局文生图、文生视频等AI辅助技术的运用,探索搭建AI创作中心、AI拍制中心、AI短剧审查中心、AI发行中心、AI交易中心等五大平台载体,持续塑强滨湖在影视及微短剧产业的科技“护城河”。
此外,滨湖还打造一园(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二基地(喜莱坞中短剧基地、央视网(无锡)微短剧共创空间)三中心(江苏省网络视听协会艺术创作中心、网络文学IP短剧转化和交易中心、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百场景(微短剧拍摄取景地)的微短剧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了空间集聚、主体丰富、创作活跃、科技赋能、服务精准、健康有序的微短剧产业生态。
创新思维,打造生态
积极响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号召,推动更多优质微短剧在滨湖诞生,“跟着微短剧游无锡”创作计划之“遇见滨湖”创作计划于不久前正式发布。
构建高质量的产业“生态圈”,需要优质服务在中间“穿针引线”。滨湖构建“微短剧+金融”服务平台,用好基金资源,加大对基地拍摄、专业人才、投流发行、作品出海等支持,放大基金的杠杆效应,促进产业集聚。助力打造从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到衍生产业一体的微短剧全产业链,把微短剧产业打造成为滨湖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一环。
未来,滨湖滨湖将深化与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合作,积极研究生成式AI、Sora等文生视频模型的相关趋势,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IPv6、5G、VR、AR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网络视听节目制作播出和传输覆盖中的部署和应用,优化影视生产制作、衍生开发、海外推广以及技术攻关等全产业链布局,更好地助力包含“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网络视听企业创新发展。
当下微短剧的繁荣如潮水般势不可挡。不久前,中国非遗文化出海系列微短剧首部作品《釉色伊人》在滨湖开机拍摄。6月25日,由央视总台发起,AI大模型加持,以无锡精微绣为背景的微短剧《锡绣》在滨湖开机。此剧将通过女性群像的形式,讲述锡绣历史、传播锡绣文化,展现锡绣艺术魅力和无锡工商业的繁荣。
滨湖方面表示,要紧跟微短剧发展步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思维,不断推动微短剧产业与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让越来越多的人“为一部剧,赴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