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时常霸屏手机;一江碧涛,频现江豚戏水;苇影江滩,又见白鹳振翅……“美丽泰州”画卷徐徐铺陈。
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真正让绿色成为泰州最亮的发展底色,近日,我市下发《美丽泰州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明确“线路图”和“任务书”。到2030年,绿色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美丽泰州建设目标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到2035年,绿色可持续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泰州全面建成。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努力打造具有示范引领力的绿色低碳发展样板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是泰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和战略路径,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方案》明确,我市将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绿色农业、绿色能源产业,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引导低端低效产业有序退出,促进传统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绿色工厂,推进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建设,每年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制造体系示范10个。紧盯“1+4”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招引,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下一步,将加快构建以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为核心,沿江健康制造板块和里下河生态康养产业基地为‘两翼’,一批大健康产业功能区为‘支点’的产业体系,确保到2025年,全市大健康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市发改委大健康产业处处长丁松表示,围绕大健康产业重点领域,我市将聚焦含金量高、含新量高、含绿量高、含碳量低的项目,积极争取一批重点项目纳入国家、省重大项目库。同时,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养生养老、康养旅游等健康服务业,打造泰州特色的“康养+”生态模式。
如何持续强化美丽泰州建设的科技支撑?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开展新污染物、水生态修复治理等重点领域应用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坚突破;加强技术转化与实践应用,发展壮大环保产业和规模,支持成长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环保企业和环保龙头企业发展。
持续实施生态修复保护
《方案》提出,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浓度降至33ug/m^3,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位于全省前列,长江泰州段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
“当前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仍然是污染防治攻坚,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海霞说,将制定深化“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协同共治的实施意见,开展“天空地”一体智慧化监管,打造“数智赋能、协同共治”的长江治理泰州品牌。同时,以长江生态景观防护带、农田林网、河湖沟渠防护林等为重点,科学开展造林绿化,加快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确保到2025年,全市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5%以上。
目前,泰州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5.23平方公里,实现了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下一步将分区分类开展保护和修复,形成一批示范工程项目;推进生态岛试验区建设,通过实施科学、适度的人工干预措施,努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江河湖交汇区等开展净化型、涵养型、保护型及修复型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到2025年,累计建成生态安全缓冲区15个。
让绿色涌动 让城乡更美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市记录的物种数达3649种。“我们将继续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全面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动态更新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健全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让鸟语花香在泰州处处可见。”周海霞说。
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市正努力推进园区、企业、学校、街道、庭院等“美丽细胞”建设,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
“提升品质、完善功能、增强韧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市住建局城建处副处长曹建兴认为,城市更新,不仅追求外在的华美,更注重内在的稳健与效能,污水管网作为城市的“地下动脉”,承载着维护城市有效运转的重要功能。近几年,我市新建污水管网80公里、改造28公里,老旧污水管网检测基本覆盖,市区污水集中收集率由41.1%提升至62.1%。今年,我市将继续开展污水治理精准攻坚,计划新建污水管网25.81公里、改造10.21公里,实施243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建成21个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不断提升污水集中收集率,持续优化水环境,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我市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60个,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培育试点1个(姜堰溱湖湾)。今年上半年,又有8个村庄通过省级特色田园乡村验收。下一步,将继续高质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引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到2025年底,全市确保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0个、力争90个,同时力争创成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
此外,我市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推进肥药减量增效,积极推广生态循环农业,不断加强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