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入选2022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
2022-05-16 09:55:00  来源:泰州新闻网  
1
听新闻

千垛垛田(资料图)。

5月7日,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布2022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的通知》,我市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成功入选。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总面积52.88平方千米,为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分布在兴化湖荡区,包括堤防、灌排渠道、水闸等,灌排工程管理,尤其是疏浚、护岸工程,具有自治、协同管理特点,是可持续运营管理的典范。

千年灌区成就千岛之乡

兴化地势低洼,如同“锅底”。每到汛期,不少田地被冲、庄稼被毁,农民深受其害。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兴化先民探索建起了垛田种植系统。垛田的演变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修建捍海堤。隋唐以后,以京杭大运河为中心的水流调控形成,为沿线广大地区提供了清水灌溉。宋范仲淹督修范公堤后,江淮交汇的清流环境使里下河地区农田得到进一步开发。当地农民在早期形成的垛岸基础上积土垒垛,从而出现成千上万块四周环水的岛屿状田地,垛田灌排系统开始形成。

至清代,灌排工程趋于成熟,兴化垛田渐成规模,搁种法、劚岸、戽水、罱泥、扒苲、搌水草等传统农田水利耕作方式使垛田土壤疏松,土质肥沃,各种作物在垛田上都能长势良好。垛田种植模式沿用至今,这是我国湖荡沼泽带独有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历代低洼地治水智慧的结晶。

近代以来,随着防洪压力减轻,垛田高度逐渐降低,并向周围连片扩展。“早期是垒土成垛,现在更多采用堆垛,先在湖荡里罱泥,取河底淤泥水草装满船舱,运至土垛旁,然后一次次往土垛上堆积。年复一年,将土垛堆起,最终成为可以种植的垛田。”兴化市河长办专职副主任王敏介绍,千百年来,垛田先民发挥创造精神,把沼泽之地变成水上垛田,再演变成如今的千垛花海,也感召着今天的兴化人“垒土成垛、择高向上”。

生态耕作带动百姓增收

“河有万弯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站在千垛景区的观光廊桥上,千亩垛田尽收眼底。这些垛田或方或圆,或宽或窄,或高或低,或长或短,形态各异且垛与垛之间各不相连,形似海上岛屿。千垛景区负责人晏中和介绍,兴化垛田因沼泽而生,是里下河地区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湿地景观。

在千垛镇东旺村,严树春夫妻俩正往码头上搬韭菜。天刚蒙蒙亮,严树春夫妇就撑船到自家垛田上割韭菜,忙活一上午能割500多斤,“韭菜割完,等20来天就能长出新的了。割一茬韭菜到农贸市场能卖500来块钱。”严树春说,他在垛田种植的韭菜,都以罱泥、扒渣、搅水草方式施肥,在市场上特别抢手。

“九夏芙蓉三秋菱藕,四围香菜万顷鱼虾。”晏中和介绍,垛田春赏菜花秋赏菊,百姓还在垛上种植韭菜、芋头等农作物,轮作倒茬、间作套种,一亩地每年约有万元收成。这种耕作模式,扩大作物播种面积,也让当地居民鼓起了口袋。到了冬季,当地农民都会主动清理河沟淤泥,既为垛岸积造有机肥,又保持了水源清澈。

兴化垛田人坚守农耕传统,并利用特色生态景观举办千垛菜花旅游节等文旅活动,迄今已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借助生态旅游的东风,不少农民从事餐饮住宿服务,仅东旺村就有近百户居民开办民宿,最高的年收入可达20多万元。

科学保护推动永续利用

2013年,兴化垛田入选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8年,入选第十八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9年入选国务院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兴化市启动兴化垛田灌排工程申遗工作,全面调查、整理文化遗产,编制保护与管理规划。2020年11月27日省人大会常委会批准发布《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于2021年3月1日正式施行,兴化市千垛镇、沙沟镇、中堡镇、垛田街道被明确列入垛田保护区。在《条例》的保护加持下,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垛田保护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处理侵占破坏垛田的违法行为,并对垛田水域淤积和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测,对撂荒田块进行吸泥填土,除草翻新。近两年,兴化千垛景区已完成500亩垛田综合治理,并规划以每年200亩的进度持续推进。

“下一步,我们将以入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契机,推动兴化垛田灌排工程遗产保护与规划利用,科学保护、有序发展,推进兴化垛田灌排工程遗产全面信息化、系统化运行建设,发掘古人治水智慧,进一步传承传统灌溉文化。”兴化水利局局长冯建祥说。

标签:
责编:芦艳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