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当彝族老人被镜头“围堵”,记录的初心已然失焦
2025-11-25 17:3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徐亦丹  
1

近日,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其在四川凉山5633次列车上看见令人不适的一幕:约二三十名摄影者举起相机,在列车上近距离围拍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彝族老人。即使老人多次背身遮脸,甚至用彝语嘀咕着怎么还在拍,但是一直没有能够阻止持续的拍摄和直射面部的闪光灯。随后,网友在网上发帖呼吁停止以“人文记录”为名的伤害。

1124日,凉山公益列车上众多游客围堵拍摄彝族老人一事,有了官方通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客运段在通报最后提醒:广大摄影爱好者应充分尊重旅客意愿,文明拍摄,共同维护文明出行、文明乘车良好环境。

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的现场照片。

作为公益性慢火车5633次列车数十年如一日地运行于地形复杂的大凉山之间。平均时速四十公里、最低票价仅两元,允许携带农产品,这辆车帮助沿线的大凉山百姓“出得了山、赶得了集、上得了学”。在高铁飞驰的当下,这趟慢悠悠的列车更因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慢节奏的氛围,成了摄影爱好者眼中的“网红打卡胜地”。

列车上带着家禽、背着背篓的彝族百姓,在不少游客看来,是具有故事感的“新鲜”元素,下意识地想要拿镜头捕捉。但无论出于何种缘由,不顾老人明显的不适与抗拒、肆意拍摄,记录创作的初心便已然失焦,善意列车在镜头的围堵之下偏离了关怀的轨道。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在列车上,这些游客在未经得彝族老人同意的情况下,持续对老人进行拍摄,这种行为明显涉嫌侵犯老人的肖像权。如果还持续使用闪光灯近距离拍摄、形成“围堵”之势,更是对公共场所秩序的扰乱。

需要警惕的是,老人们因为语言不通,老实羞涩,不太会开口拒绝,便被默认为没有自主意识的拍摄对象。当相机举起、快门按下,这场以追求“人文大片”为名的拍摄便异化为具有掠夺性的“镜头霸凌”,老人也成了被镜头围猎的展品。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更凸显出拍摄行为的霸道无礼。

面对这样粗暴的镜头围堵,列车运营方有责任进行及时提醒干预。列车上,彝族老人本是乘坐交通工具的普通人,公益性列车本就肩负守护沿线百姓权益的特殊使命。这样一列承载着善意与关爱的列车,不应成为被流量驱动的表演舞台。列车运营方应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守护”,加强日常巡逻,将可能发生的冲突和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

大凉山的风光值得被记录,当地群众的生活更值得被尊重。镜头不该有“特权”,每一位举起相机的游客应先学会尊重,再按下快门。只有当每一次记录都带着温度与敬意,拍摄者懂得最基本的共情,镜头才能真正触达美好。

(徐亦丹)

标签:
责编: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