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如何看待城市网红打卡点的“AB面”
2025-10-12 19:3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喻婷  
1
颐和路上的歪脖树和晚上排队拍照的游客(图片来源:网络)

刚刚结束的国庆中秋假期,南京颐和路上的一棵歪脖树成了网红打卡点,斜逸出的枝干搭配复古黄墙和暖色夜灯,营造出别样的城市氛围感。据统计,假期内,这棵歪脖树每天能吸引数万人打卡,高峰期的排队时间长达数小时。实际上,这棵歪脖树的成名时间更早,一度有商拍团队彻夜在旁进行流水线式的拍照修图。不知不觉间,争相和网红树合影成了新的城市风景线,但与人潮一同而至的还有噪声和交通风险,给生活在网红树周边的居民们带来不少困扰。

颐和路上的歪脖树不是孤例。近年来,相较于专门打造的景点,游客们似乎更加青睐冷门小众或是活人感更强的场景。从到路边的一面凸面镜到一座小公园,从北京的胡同小院到重庆的白象居,网红打卡点层出不穷,城市知名度和讨论声量暴涨,但由汹涌人潮引发的批评同样引人深思:一面是流量加持下的发展机遇,一面是民生诉求和公共秩序,如何在“放”与“管”之间平衡网红效应与城市治理?

不可否认,爆火的网红打卡点对城市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既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又可以带动局部经济发展,甚至加速城市转型。更难得可贵的是,每个网红地标的诞生,都是公众用脚步投票的结果,体现着人们对城市空间的重新发现和情感投射。恰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关注,成为城市活力的直观显露,也给城市增添了不少人文情怀。从这个层面上看,网红打卡点受热捧是对城市空间“活态价值”的深度挖掘,是城市创新发展的有益尝试。

然而,一旦打卡人流超出环境承载力,追逐流量成为单一理由时,公共利益便会受损。试想一下,当生活在网红打卡点附近的居民,每天都直面各种“长枪短炮”镜头的围堵,进而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矛盾便出现了。此时,管理思路和方式就格外重要。面对来之不易的人潮和流量,“把游客赶走”的一刀切式模式显然不合理,更加精细的疏导方法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以南京颐和路为例,街道工作人员放弃加装护栏破坏街巷原有风貌的方式,转而通过沿街巡逻及时劝阻制止破坏交通和大声喧哗的行为,并在树下放置提示牌;同时在时间上精准把脉,晚上十点半后禁止商拍,联合多部门展开夜巡,还采取临时交通管控,待热度下降后及时调整。同样,重庆洪崖洞通过分时段预约、错峰游览,有效平抑客流峰值;上海在武康大楼区域优化交通动线,保障游客安全,缓解居民出入压力……纵观这些措施,共同特点都是在尊重公众需求的前提下,多做细活、多做创新,实现公共秩序的维护。

话说回来,城市网红打卡点还会不断涌现,城市治理仍需要在“放”与“管”之间寻找平衡,避免流量野蛮生长,也不因过度管理扼杀城市活力,让每一棵“歪脖树”都能在秩序与自由中自然生长,让每一道风景不因流量的炮轰而失真。

(喻婷)

标签:
责编: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