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断桥,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然而,在苏州吴江太湖新城松陵街道,就有一座名副其实的断桥,它就是被誉为“三吴绝景”的垂虹桥。

垂虹桥位于松陵东门外的古吴淞江上,临近大运河。它在中国桥梁史上地位崇高,其长度超越了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的宝带桥,它的建成更是消除了苏杭驿道最后一个险要渡口。

吴江建城后,百姓“半居江南,半居江北”,中间横有宽阔的吴淞江,全凭舟楫往来,风急浪高时,船翻人亡的事时有发生。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吴江知县李问与县尉王庭坚以百万缗捐款为基,耗费万根巨木,终在江上架起“二百丈飞虹”。自此,松陵商贾云集、墨客汇聚。
垂虹桥初名“利往桥”,寓意“有利于往来”。桥两堍“汇泽”“底定”二亭如卫士矗立,桥心危亭高悬“垂虹”匾额,登亭四望,左江右湖的壮景尽收眼底。远远望去,环如半月,长若垂虹。
垂虹桥不仅是地理纽带,更是文化磁场。自北宋起,它便是南来北往文豪的灵感源泉,当南宋末年大词人蒋捷舟过吴淞江留下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诗句因此得了“樱桃进士”的雅称。
米芾来了!这位书画双绝的怪才,独立桥头,面对浩渺秋色,胸中激荡,提笔写下“垂虹秋色满东南”的千古名句,为长桥定下壮美的基调。
王安石来了!推行新政的宰辅风尘仆仆路过,见此长桥卧波,壮丽无俦,也不禁停下脚步,醉心叹道:“壮丽此无敌!”
姜夔来了!在一个飘着细雨的傍晚,这位南宋词宗乘着小舟穿行于垂虹桥孔,万千情愫化作笔下的缱绻:“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垂虹桥畔的才子雅集,更是让这里的文化盛宴达到了巅峰!明正德三年(1508年)中秋。垂虹桥畔,船来船往。风流才子唐寅(伯虎)、祝允明(枝山)等十七位吴门名士,正为挚友戴昭远行饯别。酒酣耳热之际,才情喷薄。祝允明饱蘸浓墨,笔走龙蛇,率先在长卷引首题下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垂虹别意”!唐寅则铺开素宣,凝神挥毫。顷刻间,烟波浩渺中的垂虹长桥跃然纸上,意境悠远。众贤也纷纷提笔,在画卷上留下感怀诗篇。一幅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的《垂虹别意图卷》就此诞生!这幅承载着深厚友情与吴门风雅的瑰宝,如今珍藏在异国他乡(美国顾洛阜处),成为垂虹桥辉煌文化记忆的永恒见证。

而在文人风雅之外,垂虹桥更是市井繁华的图腾。桥两岸商市林立,“酒楼茶肆客栈旅店鳞次栉比”,白日“行人如织,帆樯如林”,入夜则“灯火荧煌,笙歌不绝”。吴江山歌亦在此回荡:“吭嗨吭嗨扛到吴江东门格座垂虹桥浪去唱,压坍仔格桥墩塞满东太湖……”
每当皓月当空,垂虹桥笼罩在夜色之中,别有一番意境:“垂虹桥下秋水清,垂虹亭上月初明。”“垂虹夜月”就成为吴江八景之一。
1967年5月2日夜晚,因长期失修与特殊年代的漠视,垂虹桥轰然坍塌。幸而1986年后,地方政府多次抢救发掘,将残桥纳入“垂虹遗址公园”,与重建的华严塔、计成纪念馆共组文化地标。2006年跻身江苏省文保单位,2019年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断桥终获铭记。
暮色浸染垂虹遗址,华严塔影斜落水面。漫步遗址,残孔静卧碧波,仍可窥见昔日“老龙卧波,长虹饮海”的气象,“江南第一长桥”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脉,在太湖与运河的交汇处,勾勒出吴江太湖新城最深沉的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