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文化品位持续提升,且看苏州新解法
2025-04-14 11:38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若要在春日里探寻“最江南”,千年姑苏城无疑是最贴切的答案。

“人家尽枕河”“春船载绮罗”,那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笔下的精致苏州,彰显着江南城市的地理风貌和文化品位。而今,苏州在守护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聚力打造一批文化新载体,让这座古城的文化品位持续升值。从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珍珠”演出不断到开明大戏院重装启幕,从老苏州茶酒楼惊艳亮相到苏州第一丝厂智慧蝶变,从体育中心焕新升级到科技馆拔地而起……这些载体陆续崛起,既刷新城市的“面子”,又丰富惠民的“里子”,在新的空间里让群众享受到更高品质的文化滋养,在苏州这座“人间天堂”邂逅新的“诗与远方”。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

转化:从建筑保护到空间叙事

4月6日晚,2025王珮瑜京剧清音会在开明大戏院精彩上演。《定军山》《桑园寄子》《珠帘寨》等经典剧目轮番登场,演出中巧妙融入实时直播与清谈环节,让观众深切领略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2025王珮瑜京剧清音会

“38年前,我还是个手持琵琶的小姑娘,在这方舞台上唱响评弹,就此叩开艺术之门。38年后,我依旧在戏曲之路上前行,再次登上开明大戏院的舞台。”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王珮瑜出生于苏州,对开明有着一份独特的情怀。

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开明大戏院,历经改造,门头依旧,罗马柱、霓虹灯牌显眼,都是老苏州记忆中的模样。“我9岁就来开明看戏了,沪剧、粤剧、滑稽戏……1954年看京剧《荒江女侠》,场场爆满,站都没有地方。”今年80岁的戏迷邵友福说起当年的盛况,眼里有光。当他步入焕新后的戏院,不禁感叹道:“现在的开明更漂亮,更现代化了,剧目也越来越丰富!”

开明大戏院

苏州演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时晓冬告诉记者,此次改造升级,不仅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留了开明的“古早”外观,还通过优化内部空间布局,打造共享大厅、新设展览区域,让这座老建筑焕发新生。开明在设施设备上也实现了升级,如舞台机械系统全自动数控模式,为观众带来优质观演体验。演出内容上,开明坚持传统与现代并重,计划全年推出约800场演出,同时举办各类惠民活动,让艺术走进大众生活。

与之相邻的开明西餐厅,同样承载着几代苏州人的记忆。1981年开业的它,是苏州首家西餐厅,如今焕新归来,不仅重现怀旧场景、推出经典菜品,还融入现代餐饮理念,持续挖掘和创新菜品。“以前刚来苏州工作那会,就来这里吃过,味道很是难忘。”新市民陶天成坐进餐厅,带着爱人和女儿重温曾经的浪漫。在这里,食客们吃的不只是美食,更是一种记忆和情怀。

激活苏州人“味蕾记忆”的不止开明。中午时分,来到十全街上的老苏州茶酒楼,看到门前进进出出,一些年轻人手捧着咖啡、聊着天,坐在门口等待叫号。这是由著名作家陆文夫在1995年创办的酒楼,当年,他亲撰广告,“小店一爿,呒啥花头。无豪华装修,有姑苏风情;无高级桌椅,有文化氛围”。

老苏州茶酒楼

如今,改造升级后的老苏州茶酒楼,运营已有10个多月,延续着陆老的经营理念,成为展现苏式生活美学的一扇窗口。70岁的“老苏州”唐天秀居住在姑苏区,是茶酒楼的常客,喜欢坐在靠民国风花窗的位置。“这家餐馆还是老味道,重新装修过后,环境更好了!”唐天秀告诉记者,她前天就带着香港来的朋友体验,今天又和小姐妹们来聚餐了。

二楼临街的一间包厢,名为“三面厅”,因三面环窗而得名,其匾额由著名书画家谢孝思所题写,以前每有重要客人到访,陆文夫就设席于此。“‘三面厅’的名字我们沿用至今。这个包厢很是抢手,很多客人都是提前几个月预订的。”作为老苏州茶酒楼的运营者,95后主理人金晓琪对这里的每一道菜、每一幅画、每一本书都如数家珍。她介绍,在保留原有建筑肌理的同时,新店融入评弹演出等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此打卡。春季限定菜单搭配手作青团体验,中秋蟹宴联动非遗缂丝伴手礼……金晓琪团队创新融合江南文化元素,“我们不仅要留住老食客的胃,更要成为苏州饮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一个戏院,一座酒楼,它们在向新转化过程中,通过保留建筑的原有风貌,融入现代元素与文化内涵,让老建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董事长陈龙看来,它们是这座城市人文故事的讲述者、情感的传递者,正在以更加丰富的文化表达形式,润泽百姓心田。

求新:从科技植入到沉浸体验

今年年初,“非遗贺新春 古城过大年”主会场活动在苏州举办,来自18个省(区、市)的20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在此汇聚,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年市。

AI短剧《“非”一般的酥年》

配套该活动,苏文投集团推出22集AI短剧《“非”一般的酥年》,不仅把苏式美学和AI技术玩出了新花样,让虎丘泥人、桃花坞木版年画、昆曲等非遗瑰宝以更加灵动、鲜活的面貌呈现于屏幕之上,更创造了我国非遗出海的又一“现象级爆款”。数据显示,该短剧在YouTube平台单日点击量破万,被1008家海外主流媒体转发报道,覆盖受众2.64亿人次。

这部短剧的“出圈”,是苏州对非遗深入挖掘和创新表达的一个生动缩影。在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赋能下,传统非遗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给人以新的文化体验。

一个激动人心的事实是,当科技更好地赋能文体旅融合发展,可以催生出更多的新体验、新模式、新产业,让城市成为美好生活的载体。

苏州被称为“建在运河上的城市”,96公里的大运河苏州段穿城而过,滋养出一个个文化地标。苏州市体育中心就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座体育中心已走过近30个春秋,于2023年进行全面改造,去年7月焕新回归。而后,中甲足球联赛、全国男子手球锦标赛等重大体育赛事频频落户,张杰、汪苏泷、周深等明星演唱会接连上演……保障体育赛事、演艺活动顺利举办,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的背后,也是该中心坚持以科技赋能精细化服务的实际行动体现。

体育中心智慧管理平台

“苏州市体育中心智慧管理平台,依托互联网、数字孪生、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到体育场馆,小到每个停车位,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完成监测和操控。”站在中心智慧指挥中心大屏前,随着苏州市体育实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蒋春的介绍,综合安防、通行管理、场地管理、教培管理等特色应用场景一一映入眼帘。以游泳场为例,平台能够实时监控水的温度、pH值、浑浊度等关键指标,确保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游泳环境。

升级后的智慧场馆,吸引了更多市民前来锻炼。记者在羽毛球场看到,馆内宽敞明亮,24片场地基本爆满,球友们激战正酣。“这里的场地环境好,价格也亲民,通过‘苏州体育课代表’小程序就能预约,停车还3小时免费,太方便了!”苏州市民王梦文通常每周来体育中心打3次球。

“科技+文体旅”,不仅让人们的获得感升级,也推动着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前不久,苏州发布首批30个行业高质量数据集,“苏州丝绸纹样数据集”榜上有名。依托数字化手段,该数据集已完成222件等级文物和7012片近现代丝绸样本的高清数字化采集,形成3个高清采集纹样数据子集,在丝绸纺织、网游、汽车、美妆、银行、贵金属等领域累计授权使用31批次,为苏州文化传承、文旅消费和产业创新注入新动能。

融合:从单一场景到生态构建

这段时间,苏州第一丝厂员工戴姐在厂房动工改造后,不仅没有闲下来,反而找到了人生事业的“第二春”。“来看一下我们的这块丝巾,上面印有晚霞、孤舟,很有意境……”在抖音平台上,戴姐与同事们转型成为主播,向更多人传播苏州丝绸之美。目前,“一丝厂的阿姨们”抖音账号粉丝数已超8500人。

一丝厂承载着苏州百年丝绸工业记忆,在热播剧《小巷人家》中化身“苏州棉纺厂”,引发集体回忆。对于戴姐来说更是如此,这里不仅是她工作了17年的地方,更像一个温暖的家,“对丝厂的焕新升级,我们都充满期待!”

一丝厂改造效果图

驱车来到一丝厂改造施工现场看到,红砖红瓦的老建筑依然矗立,厂牌上“第一丝厂”四个大字十分醒目,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厂区之中。记者注意到,厂区内还保留着一片面积不小的桑园,桑树的新芽刚刚冒出。

一丝厂改造工程如绣“双面绣”,一面是守护传统丝绸文化,精心保留桑园、缫丝车间的老机器等珍贵遗存,留住城市记忆,实现文脉赓续;一面是面向未来,以元宇宙、AI等现代数字科技赋能产业转型,以AR/VR技术重现丝绸之路历史场景,聚焦可穿戴设备、数字人、短视频等前沿领域,构建文化科技生态闭环。在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办公室主任、苏州文化产业招商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衡的描述下,一幅古今交融的“丝路文旅综合体”画卷徐徐展开:“这里不仅是个文化地标,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创新平台,将集聚各类文化企业、头部设计品牌、新锐设计师等,打造成为一个年轻化、数字化、市场化的潮流地。”

离开一丝厂,来到苏州狮子山脚下。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中,一座气势恢宏的现代展馆已经拔地而起,远远望去,形似一柄“玉如意”。这是国内首个以微观世界为主题的科技馆——苏州科技馆,以6.3万平方米的体量,将苏工精粹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打造“见微知著”的沉浸式科学剧场。

苏州科技馆

走进苏州科技馆施工现场看到,建筑主体地下一层、地上三层,目前主体部分都已完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装修工作。行走其间,苏州文化数字化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薛云飞将每一层的设计和功能娓娓道来:负一层“微观生态系统”展厅通过纳米技术还原土壤菌群动态,另有球幕影院、4D影院、科学剧场等;一层“认识你自己”展厅,百余件展品呈现人体八大系统,引发参观者对自我存在的深刻思考;二层“贝林厅”以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捐赠的146件标本为基础,配合艺术化的展陈与互动性展品,从角、牙、甲、羽四个切入点展示野生动物的结构、姿态与色彩之美,毗邻的“消失的动物园”展厅,层高达12米,以XR技术打造裸眼沉浸式展厅,重现已灭绝的远古生物;三层“创举展厅”展示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科学家及其科技成果,引导青少年致敬科学大师,放飞科学梦想。“创举展厅”旁设有科学家会客厅,将举办各类科学家讲坛与科普培训沙龙等活动。

薛云飞还透露,苏州科技馆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开馆迎客。未来,展馆还将开放临时展厅供头部企业发布科研新品,以“微观苏州”IP吸引长三角科创资源集聚,目标年引流50万人次,辐射华东研学市场。

无论是苏州第一丝厂的转型蜕变,还是苏州科技馆的创新探索,我们看到的是,这些新崛起的文化地标都不满足于拥有单一场景的体验,而是通过融合多元业态,让传统文化与潮流生活共生,让人文与经济共融,构筑起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有机生态体,更树立了城市文化的时代坐标。(张珺 肖甜 曲克)

标签:
责编: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