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赏城联 | 苏州娄门:吴歌越韵绘姑苏 联墨书香颂盛时
2025-02-08 10:43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在 2025 年“城门(地标)挂春联 江苏开门红”万副征联作品中,有一副荣获一等奖的春联脱颖而出,以其雅切之姿彰显独特魅力。这副春联便是:

云流越韵,风送吴歌,春波浣出姑苏碧;

十里张灯,一城披彩,年味融于烟火红

从这副联中,我们能读出娄门悠久的历史、精彩的故事、深厚的底蕴、欢乐的当下以及美好的前景。娄门位于苏州东南(现记为东北),据唐代地方志《吴地记》记载:“娄门,本号疁门,东南,秦时有古疁县,至汉王莽改为娄县。” 疁县为秦之古县,汉代改为娄县,因其地有娄江。苏州娄门是娄江的起点,通往浏河。城门名以县(邑)名,县(邑)以河名,“疁” 释义为开沟引水灌溉,又辞书载 “系牛曰娄”,都极具古代农耕社会特色。

相较于地名的神奇,娄门的历史更为精彩。自商朝末年开发太湖流域建立 “勾吴” 之都,泰伯三让、季诺千金、子胥白头、孙武练兵、卧薪尝胆等故事,都与这座古都紧密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先后作为吴、越两国的都城,楚灭越后,成为春申君黄歇的封地,秦统一中国后设吴县。历史上苏州五次成为国都,城墙修筑历史悠久、壮观恢宏。娄门作为古吴的八座城门之一,由伍子胥助吴王修筑而成。两千五百年的苏州,从刀光剑影中走来,成为人间天堂。

娄门春联以“吴”“越”起势,将我们拉回到那积淀深厚、风云际会的年代。历史铭记的不仅是战争,更多的是开发,昔日蛮荒的太湖流域,如今已成为鱼米之乡,“疁”“娄”二字便是了解这方土地的密码。“云流越韵,风送吴歌”,写出了古城的烂漫本色,也展现出时代的烟火气息。走进苏州,耳闻轻清柔美的吴侬软语,眼观精致古朴的园林建筑,处处散发着江南的吴越风情。此韵此歌,听来让人心旷神怡、魂牵梦绕。

结句“春波浣出姑苏碧”,《诗经》“山有扶苏”的“蘇”由草、鱼、禾组成,象征鱼米之乡。姑苏城由吴王所改,流传至今,魅力无限。一个 “浣” 字,让人想起王维的诗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西施浣纱” 已成为吴越传奇,联句借此隐含美好寓意,以“春波”作为迎春元素,一个“碧”字,又蕴含无限生机,全句情景交融、时空交错、古今交映,写出了一个底蕴厚重、充满生机活力的著名城市。

上联写古写今写大,下联则既承上联,画风一转,写红写火写味。“十里张灯,一城披彩”,从虚转为实,选择最能体现春节特色的 “张灯”“披彩”,八个字便勾勒出苏州春节的年味。今年是春节入非遗后的第一个春节,灯彩最能体现苏州迎春庆春的热闹,苏州有 “吴中风俗,龙竞上元”“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 之说。苏州灯彩又称 “苏灯”,距今有 1600 多年历史。早在 2008 年,苏州灯彩制作技艺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历经千年的苏灯,继承了点亮 “夜苏州” 的传统,依然璀璨在这座繁华的现代都市。

说起灯彩,人们会联想到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是古今诗词中写灯彩最为传神的佳句。辛弃疾年轻时曾寓居吴中,写下十多首咏吴中的诗词,“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元夕》中的场景,或许就有苏州的记忆。

结句“年味融于烟火红”,将全联意境升华。浓浓的年味,最有味道的当属人民的幸福。司马迁在《史记・律书》中发问:“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如今我们可以自豪地回答:在历尽岁月沧桑的苏州,已实现人间巨变,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人民幸福,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中,苏州作出了应有贡献。乙巳新春,苏州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享受了一个“烟火万里”的佳节。

由一座城门,到一座城市,再到一个国家,娄门留下了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印记。从“疁”“娄”到“碧”“红”,“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便是一副娄门春联给我们的感悟。

此联在撰联艺术上亦亮点颇多。首先,语言平实,俗中见雅,未使用深奥生涩的典故词语,却将厚重的历史和精彩的画面蕴于平淡之中,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热烈而亲切。其次,精心选择富有感情色彩的动词,使全联灵动活泼,如“流”“送”“浣”“张”“披”“融”,勾画出一幅生动的人间天堂图画。第三,贺春气氛浓郁,切近春联特色,不仅通过“韵”“歌”“春”“年”这些吉词营造意象,更通过“碧”“红”这些颜色词渲染节日气氛,充满春联的“年味”。第四,四四七句式读来朗朗上口,全联一气呵成,有行云流水之感。这些都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为联作锦上添花,堪为上乘佳作。

乙巳新春,当我们徜徉娄门美景,心驰历史沧桑,感慨今日幸福,再细读这副娄门乙巳春联,不失为春节的一大享受。

撰联人:张云燕,浙江金华人,浙江省金华市诗词楹联学会楹联部部长

题联人:王伟林,江苏省书协副主席、苏州市书协主席

赏联人:徐玉基,上海楹联学会顾问,中华楹联主评

标签:
责编: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