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悠扬,昆腔唱出东方韵;
千年砥砺,剑气凝成中国春。
在解析这副获奖楹联之前,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苏州相门的历史渊源。

相门,原称 “干将门”,据说吴王阖闾曾命名士干将在此门附近设炉铸剑,因而得名。《吴郡图经续记》记载:“将门者今谓之匠,声之变也。” 后来,匠门片区长期作为兵器冶铸区,附近多有工匠居住,城门便又名 “匠门”。再后来取其谐音,成为如今所说的 “相门”。
夫差继承吴王位后,大兴土木,营造姑苏台与馆娃宫,派遣大批建筑工匠集中于匠门一带,这便是现在仍将传统建筑技艺传承得炉火纯青的苏州香山帮的历史渊源。来自苏州的能工巧匠,一代接一代,踏遍万水千山,将历史建筑的精粹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如今相门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经过原址的相门桥,但这里仍是苏州东西方向的交通要道。
吴文化的形成,与晋室衣冠南渡后士族精神与勾吴文化的温文尔雅相结合密切相关。历经南朝烟雨千年的柔化,诗性成为其内在特征。正如《红楼梦》所言,苏州是 “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苏州七里山塘街的民居建筑,有着精美的砖雕门楼、小巧的花园天井、细致的梁柱椽檐。屋内随处可见苏州人的精致审美:崇饰而不炫,尚文而求雅,低调而有内涵。不经意的转角处,或许就能遇见一枝含苞的梅花、一块玲珑的太湖石,诉说着苏州人低调的奢华。
具体到本联,作者将最能代表苏州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 “昆曲” 与 “剑气”,在上下联中分别叙述,条理清晰。
上联提到的 “昆腔”,是苏州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戏曲文化。昆曲大约在明代发源于苏州昆山一带,历史悠久、曲调优美,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出东方文化的古韵,彰显了苏州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新春佳节之际,昆曲自然不可或缺,此为描写苏州 “柔” 的一面。
下联的 “剑气”,则是历史的进一步延伸。因苏州相门曾是铸剑之地,不仅切地,更让人联想到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此叱咤风云的历史典故。配以 “千年砥砺”,这份磨砺与沉淀,显然不只是指 “剑气”。结合相门的厚重历史来看,俨然指的是大国工匠精神,隐隐蕴含着引领时代的豪气、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匠人们的辛勤劳作,仿佛浓缩了数千年时光,迎来了中华民族蓬勃的春天,既饱含历史的厚重感,又赋予豪迈的气魄,将地方历史文化与蛇年新春新气象巧妙融合,此为描写苏州 “刚” 的一面。
本联表达的意象鲜明,刚柔并济,极具特色。“一曲悠扬” 描绘出昆腔余音袅袅的听觉画面,“千年砥砺” 则彰显出漫长岁月中历史在苏州留下的深刻印记;“东方韵” 和 “中国春” 以逐字工对的形式,从地域和国家两个层面,营造出恢宏而美好的意境,生动地展现了苏州的文化传承以及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同时也表达了对新春的美好祈愿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福,富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在音韵方面,本联采用平水韵,因此在很多地区更适合用当地方言朗读。即便不了解联律的朋友,也可用方言试读。因为 “出”“国” 二字是入声字,读出它们的短促感,就会发现这副对联平仄和谐,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变化和旋律起伏感,展现出古典韵文中令人陶醉的韵律之美。此联很切合春节时令喜气洋洋的气氛,既能送上美好祝福,又催人奋进。

撰联人:吴进文,

题联人:言恭达,清华大学教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赏联人:吴世超,《对联》杂志社执行主编,中国楹联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