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麦”是一个独属于江南水乡小镇的称呼,是对年长于自己母亲女性的礼貌尊称。阿三麦麦,本名张月英,因在家排行第三,村里人都唤她“阿三”。而我,则亲切地称呼她“阿三麦麦”,这个称呼里饱含着我对她的尊敬和爱戴。
那年春天,赤脚医生横空出世。
阿三麦麦出生于1957年,那是一个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年代。彼时的中国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革,每个人都怀抱着建设新中国的热忱与憧憬。她童年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但她也因此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这为她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间来到了1977年,我国已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体系,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医疗网络,在这个体系中,赤脚医生制度成为了守护农村群众健康的中坚力量,而阿三麦麦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在她20岁那年的春天,村委会经过深思熟虑,综合考虑了她的政治可靠性、文化水平、群众口碑以及劳动态度等,推选、培养她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前往千灯乡(现千灯镇)参加为期四个多月的专职赤脚医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础医学理论、中医针灸推拿、常见病诊治、接生技术等。培训结束后,二十岁出头的张月英,怀着忐忑又坚定的心情,成为了张浦镇新塘村一名光荣的赤脚医生,开始了她长达几十年的行医生涯。
“白加黑”工作模式,她无怨无悔。那个年代的赤脚医生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主要依靠大队绵薄的补贴或者以生产队的工分记酬。阿三麦麦过着“白天农妇、晚上医生”的双重生活:晴天里,她戴着草帽、卷着裤腿,和乡亲们一起在田间劳作;夜幕降临,她就化身为村民们的“健康守护者”,披星戴月地为老百姓看诊。这种“白加黑”的工作模式,作为共产党员的她从未有过一声怨言,她始终牢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在我看来,那时的赤脚医生,用现在最时髦的话说,就是妥妥的“六边形战士”。他们不仅要处理农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进行简单的急救,还要承担疾病预防、卫生知识宣传普及、中草药采集与使用等工作。这些工作繁杂而艰辛,但赤脚医生们从未退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村人们的健康。作为女性赤脚医生的阿三麦麦,更是承担起了村里的接生工作,这项工作责任重大,需要极高的技术和心理素质。她亲手接生了无数婴儿,见证了无数新生命的到来,为无数个家庭带来了喜悦和希望。她熟练地掌握了接生技术,并能够处理各种突发情况,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她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位守护生命的使者。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阿三麦麦的形象是如此鲜明:她总是穿着一件略微发黄的白大褂,身上散发着淡淡的酒精味,背着一个深棕色的大药箱,走村串户,她的身影里充满了安全感、神秘感和敬畏感。记得每当有人受伤或者身体不适,只要找到她,她总能用那双布满老茧却异常温柔的手,及时为病人解除痛苦。当然,小时候的我对她也存在着一份“恐惧”:每当我发烧生病时,她掏出那根冰冷的水银温度计,或是那支粗壮的针筒,总能把我吓得哇哇大叫。现在想来,那些都是珍贵的回忆:是她用专业和关爱编织着我的童年回忆,是这些回忆让我对医学充满了敬畏之心。
华丽蝶变,她从赤脚医生成为家庭医生
时光飞逝,2017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张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各村卫生室划归社区中心统一管理。命运的齿轮总是转动得让人惊叹:两个年龄相差30多岁的人:我和阿三麦麦,竟然成为了同事,而且还是在同一个科室共事。这些年,随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推行,昔日的赤脚医生们也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新篇章,他们需要接受规范化培训、学习使用电脑、参与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在这次“赤脚医生大转型”的浪潮中,阿三麦麦无疑是最优秀的“毕业生”之一。年过花甲的她依然保持着惊人的学习热情,面对新知识、新要求,她总是干劲十足。在张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部家庭医生团队中,她担任着重要角色:慢性病随访质量控制、健康知识讲座、义诊咨询活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家庭医生工作室诊疗等工作,她都做得让人赞叹不已。那份认真和专注,那种对医疗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年逾花甲,赤诚之心不变
如今的阿三麦麦已经60多岁了,虽然退休返聘也有好多年,但她仍然保持着昔日赤脚医生“随叫随到”的作风,她总是积极响应单位的号召,为居民提供服务,即使是在节假日,她也总是随叫随到。她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热情和责任感,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医者仁心。也许再过几年,她就要真正离开这个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岗位。回首她的从医历程,从当年踏实能干的赤脚医生,到如今深受群众信赖的家庭医生,表面上看是她工作身份的转变,但深层次上却折射出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历史性跨越:从基层到高质量,从广泛覆盖到个性化服务,见证着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深刻变革与进步。
阿三麦麦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普通乡村医生的成长史,更是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缩影。她用四十余载的坚守与奉献,诠释了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华章。她的一生,值得我们每一位后辈从医者学习和敬佩。(昆山市张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王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