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邓中岱 你的亲人在找你
2018-12-19 13:52:00  来源:苏州日报  
1
听新闻

  近日,姑苏晚报96466新闻热线接到了《长江日报》退休记者、文化学者李未熟的电话,致力研究辛亥革命史的他最近了解到,武昌起义元勋邓玉麟的孙子邓中岱,在上世纪50年代初被家人寄养在苏州,1951年下半年与家人失联后从此下落不明。几十年来,邓家人一直在寻找邓中岱,但没有任何线索。李未熟希望本报记者帮忙寻找,圆他们一个心愿。

  寄养孩子的人家突然消失

  弟弟从此下落不明

  通过李未熟介绍,记者联系上了邓玉麟的另一个孙子、现在生活在上海的邓中宪先生。他告诉记者,他是邓玉麟长子的三子,邓中岱是他的弟弟,出生于1949年。1950年春,他们一家5口人从湖北来到上海投靠母亲的同学,因为生活无着,父母便把他和弟弟送到苏州一户朱姓人家寄养。一年后,因为思念妈妈加上水土不服,邓中宪在朱家又哭又闹,朱家人只得托人到上海,找到其母亲周修德,让她把孩子接走。

  “妈妈到了苏州,见到2岁的弟弟安静地坐在摇篮里,不像我又哭又闹,她就只带走了我,把弟弟继续留在苏州。”邓中宪说,当时母亲在上海帮人洗衣打零工,如果把兄弟俩都带走,实在无力抚养。没想到就是这个决定,让母子、兄弟从此分离。

  大约在1951年4月,周修德又来到苏州探望小儿子,哪承想,到了朱家人住的房子,敲了半天门却无人应答,隔壁邻居告诉她,朱家人搬走了,也不知道去了哪里。邓中岱从此下落不明。

  只记得朱家人住在“排路浜”

  多方寻找没有下文

  邓中宪说,弟弟和那户朱家人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一点音讯都没有。街坊四邻都劝他们别找了,但父母一直不死心。此后他和母亲也到苏州找过几次,但除了母亲保留的当年没有寄出的一个写着“苏州齐门外下塘五号朱保锠同志收”的信封外,没有任何线索。父母已经先后病逝,他们嘱托邓中宪和家人要想办法找找弟弟的下落。

  邓中宪告诉记者,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自己当时年纪太小,他已经记不清小时候住在苏州哪个片区了,他说,只晓得那个地方叫“排路浜”,后来改名字叫“方浜”,离苏州城很远,好像还要坐船。关于那个信封上的地址,邓中宪回忆说,母亲后来告诉他,齐门外下塘那里是个码头,因为“排路浜”太远,母亲一般和朱家人在靠近苏州市区的齐门外下塘联系,交接一些日用品。上世纪90年代,邓中宪曾来苏探访,可城市格局完全变了模样,过去的地址也变动了,实在是无从查证。为了寻找弟弟,邓中宪还在网络上发布了寻人消息,也没有下文。

  “弟弟小时候就体弱多病,也许早就不在了。但我心里又感觉他还在,是生是死,要是能有个消息就好了。”邓中宪说。

  相城方浜并无“排路浜”地名

  也无“朱保锠”此人

  昨天上午,记者在电子地图上没有发现“排路浜”这个地名,搜索“方浜”,地图显示在苏州有两处,一处在相城区黄桥街道,另一处位于常熟市。根据邓中宪回忆,寄养他们兄弟俩的朱家应该不在常熟。记者为此咨询了苏州文史学者施晓平,他查阅了多部资料后表示,民国时苏州并没有“排路浜”这个地名,随后他联系了相城区黄桥街道方浜社区工作人员金建英,希望她能帮忙了解情况。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黄桥街道方浜社区,金建英告诉记者,她走访了社区里几位9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都表示从没听说过“排路浜”这个地名,也不认识“朱保锠”这个人。经过走访排查,方浜社区范围内家中有儿子出生于1949-1950年间、与齐门外下塘有联系的朱姓人家只有一户,可是这户人家没有叫“朱保锠”的,家里的儿子年龄也偏小,肯定不是要找的邓中岱。“只要是方浜社区范围内的老人,我都很清楚。现在了解下来,并没有符合条件的人。”金建英认为,会不会是几位当事人记错了地名?她表示,接下来还会联系周围社区帮忙,看看能否找到些蛛丝马迹。

  邓中岱今年69岁,如果您认识他或有曾在齐门外下塘五号生活过的“朱保锠”一家的相关线索,请与我们联系。姑苏晚报新闻热线:96466、18806200288、“姑苏晚报96466”微信号:gswbsmjz。

  本报记者吴涛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