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每日一读|天窗下的那片光,照亮我的一生
2025-09-23 09:56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文|盛永明

自记事起,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家老宅客堂里有个天窗,白天一片阳光从天窗上照下来,屋内亮堂而又温暖;晚上月光洒在客堂里,纯净而又宁静,伴着全家人安然入眠。

夏天,爷爷常在天窗下打盹,冬天则坐在底下晒太阳。我趴在他的身上,有时摸着他的胡须,有时捂着他的嘴巴,爷爷放任我在他身上嬉闹。后来,父亲也开始坐在天窗下,有时打个盹,更多时候在看报或听收音机,晚上母亲则在月光下纺纱织布,客堂里弥漫着温馨祥和的气氛。

图源:视觉中国

这片光本应“传”到我手上的,可随着老宅拆迁,这片光彻底消失了。后来我因工作关系去了县城,从东城辗转西城,又为了图个清静搬到郊区。2022年儿子结婚,我又将房子买到了苏州。这在老家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像我曾祖父、祖父、父亲都住在一个村,生了根似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城里确实不一样。日常生活的便利自不必说,购物商场比比皆是,外卖随叫随到,文化休闲丰富多彩。我曾赶时髦在超大屏幕的花桥影院看过大片,也曾坐在昆剧院小剧场里听过小戏;曾在奥体中心感受过足球的激情,也曾在迷你健身房里骑过自行车……只要自己不嫌累,可以每天玩转,花样不重。

城里交通更是便捷,高速公路、高铁、地铁穿城而过,你可以从城市走向全国,远行海外。有次我送上海朋友上高铁,半小时后他来电说到家了,我却还堵在路上,这放在以前难以想象,昆山的发展着实令人惊呆。

我因常年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接待过全国各地的记者,他们都会问一个问题:昆山的发展速度为何如此之快?我说顾炎武是昆山人,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昆山儿女奋发向上;“百戏之祖”昆曲诞生于昆山,悠扬婉转的唱腔、古典优雅的服饰、清丽婉约的词曲回响600年,它体现的戏曲创新达到了极致的境界;还有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家风家训绵延了几百年,使我们从小就养成了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习惯。他们听完,似乎找到了答案,又觉得并不是这么简单。

上世纪90年代初,昆山县城东到绣衣桥,再往东就是成片的农田;西至蚕种场,再出去就是桑麻农田。如今,昆山东至花桥与上海接轨,西到园区和苏州市区相连,农村在这片地带似乎彻底消失了。

我在昆山居住了20多个年头,一直在感受这座城市的变与不变,有时用文字记录,有时在昆太路跑上一圈,有时爬上玉峰山眺望一番,想通过触摸这座城市的温度、长度和高度,来确定自己的方位。

城市的扩张也是思想的扩张、人心的扩张。浮躁和焦虑会在内心躁动,欲望也会伺机萌动,渐渐地使霓虹遮住了星星和月亮……每到这时我又会想起老宅天窗下的那片月光,想起那份天地和谐的安宁。在这座温润舒适的城市里,我们生活着,忙碌着,热爱着,但别忘了打开心中的那扇天窗,让宁静的月光陪伴每一个夜晚,让温暖的阳光照亮忙碌的一生。

标签:
责编:冯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