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美皆
淮安的一切,似乎都离不开运河。虽然运河人家在河边洗洗涮涮的日常场景已不多见,但构成淮安精神面貌的古迹几乎都与运河史相关,构成淮安经济命脉的港口码头亦与运河水相连。
淮安最响亮的文化名片是“中国运河之都”。古代因水运而兴,恰如现代因铁路而兴,都是经济的命脉所在。自古水是“风水”,水运到哪儿,哪儿就丰肥。运河不停修修补补,不断维护治理,留下故道、废黄河等,这份参差驳杂,也像百姓的日子,像所有的历史。历史的水汽氤氲至今,鲜亮的岁月已成既往,但那些生动的古迹,何尝不是过去生活的烟火人间呢?虽已换了人间,过往的许许多多,仍然需要被看见,那是来时的路,也是未来的根。
淮安是漕运总督的驻地,史上著名的漕运总督有史可法、林则徐等。淮安也是河道总督驻节时间最长的地方,著名河道总督有潘季驯等。这些与运河相关的重量级历史人物,更增加了淮安的重量。迄今,淮安仍是苏北运河的水运枢纽。淮安港货物吞吐量超亿吨,占据江苏省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四分之三份额,位列江苏内河第一,在全国内河港口中亦处于领先地位。运河至今仍在切切实实地泽被淮安。世界上的运河,包括阿姆斯特丹运河、威尼斯运河,今天都已成为风景,同时兼具实用功能,淮安亦然。
对于历史文化旅游,我曾经感到茫然,直到我站在河下古镇的石板路上,看着身穿汉服的女孩们快乐走过,心里生出一刹那的恍惚。曾经,在成百上千年前的石板路上,也有这样的女孩子经过吧?她们的衣香鬓影,与眼前的身影重合,那种穿越与重叠的美好,让人感叹:这个地方是有历史的,真好!那些古迹,那些旧砖,那些老石板,都是历史的脚印,是鲜活的生命存在过的定格。是的,我们对于古迹,偶尔会生出一丝食古不化的困扰,可此时此刻,我想到的是,如果没有这些梦里依稀的历史旧影,我们今天能看什么呢?只有眼前苍白的现代物质吗?刹那间,我内心的纠结散开了,我与自己的某种挑剔和解了。那些体现在大地河流之上的历史迭代与积累,仿佛不关己,仿佛没意思,可是,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今人站在空空的大地上、河塘边、街衢间,会不会感到茫然和荒芜?所以,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给予无数的来者不一样的重量与感知。怀古的意旨不仅在于“古”,更在于增加了当下自身的厚重感。
我走过淮安的街道,上过洪泽湖满载而归的蟹船,也体验过湖上浪遏飞舟的刺激,但这都是在地平面上,仍不免有局限。当我有一天从航拍的视角去看淮安的运河,那些历史的景象才愈加生动起来。高空看到的河道岸堤,跟地上身入其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仿佛看见,漕运时节,作为漕粮重要储存中转之地的清江浦,日夜“帆樯衔尾”的景象;我仿佛看见,清江督造船厂繁忙的造船场景,沿清江浦南岸绵延数十里排开,无数工匠劳作的身影在其间晃动,钉锤之声亦依稀可闻;我仿佛看见,清江闸渐渐上升,那些等候已久的船只,正蓄势待发,只须闸门一开,便万船齐动。我看见曾有“水上长城”之称的大堤,看见曾有各国商人使节往来穿梭的繁荣街肆,尤其在一镜到底的壮观航拍视角下,我看见无数的闸,无数的堰,无数的堤坝,无数的运口……不能不为文明的伟大所感动和震撼。从航拍中所见,狭窄而壁立对开的板闸似一步即可跨越,时空的距离在俯瞰中被拉近了。
运河是淮安历史的佐证和封印,历史的波光潋滟,岸边的草木葳蕤,人世的生生不息,汇聚于此,令人感叹。水面倒映的白云,千载悠悠,笑看人间,置身事外,一身轻清,俯视、旁观着历史的景深和吃水量。人在天空中方可看到运河全局,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天空,那也是历史的天空。天空中可以俯瞰历史,也可以看见当下。那纵横交错的河道,那一字排开的货船,都是人世生存于历史中流淌的迹象,绵延至今。那些船,或静静伫立,或悠悠而行,有五颜六色的丰富,有节度自如的排列,船上运载的,是一家老小吃穿用度的希望,是企业代代存续发展的机遇。
运河流淌的是空间,也是时间。运河上行进的是水,是船,也是历史的律动。各种船,有静有动,有横有纵,有空有满,有客有货,都在运河上和谐统一。运河用自己的语言,写就了淮安这座城市的精神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