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恩师钱谷融
2025-09-11 08:14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我的导师钱谷融先生做了38年讲师,1980年“破格”直升为教授。著名学者王晓明、许子东是钱先生招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我是先生门下最后一批硕士研究生。1986年之后,钱先生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曾任南京大学校长助理的鲁迅研究专家吴俊,是钱先生招的第一个博士生。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能投到钱先生门下实属侥幸,只因我在写作这一门沾了大光。钱先生非常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先生自谦招研究生“只是来料加工”,他在招考研究生即“选料”这个环节,除了用基础知识试卷、专业试卷综合考查学生的文学专业水平和能力,还特别加考一门写作。我听先生亲口讲过,写作水平是一个人综合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体现,看一篇作文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否有才气,天赋高不高,看出一个人的才情、兴趣和灵性。当年,招考研究生的专业试卷均由钱先生的学生批阅打分,而钱先生只看考生的一篇作文,以此“选料”。

钱先生不重应试能力,而重文学才情和研究能力。我们报考钱先生研究生时的作文试题是《继承与革新》《图书馆》二选一。读本科期间,我经常在校报上发表散文,我写的《夏夜》被选入《全国大学生优秀作文选》。于是,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图书馆》这道试题。我的作文试卷,先生给了87分。

“如果说钱先生招收学生要加考作文是他的传奇之一,那么在带教学生过程中的信马由缰则是他的传奇之二。”这是我同学回忆文章中的一句话。确实如此。第一堂课是在丽娃河畔中文系老办公楼的教师休息室进行的。钱先生给我们讲“认识你自己”;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讲做人要真诚,“文学是写人的,是写给人看的,是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的,要真正懂得文学,研究文学,必须首先做一个心地坦荡、人品磊落的人,因为只有一个真诚的人,才能感受和欣赏真的美”。他第一次讲课时没给我们规定什么必读书目,只是向我们推荐了他一生钟爱的《世说新语》。

从第二节课开始,我们的课堂就移到先生家的客厅。他上课从没教案,我们四个同学就坐在沙发上,他坐在书桌旁的椅子上,围绕一个话题很随意地聊天。在聊天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先生必定会一一指出,包括我们的言谈举止。我是南通海安人,讲话语速较快,钱先生就要求我一定要放慢语速,语言表达首先要让别人能听懂。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我改掉了讲话快的毛病,微笑着表扬我:“小徐,你成熟了。”

在聊天式的教学过程中,钱先生更多的是给我们增强自信。一次,在聊到茅盾作品时,我很忐忑地说:茅盾的《子夜》我实在看不下去,我是担心考研时考到《子夜》才硬着头皮断断续续看完的。钱先生接过话茬儿道:我也看不下去啊!他接着说,现当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需要见仁见智。有的著名作品,很多人都看不下去,却不敢说出来。这就涉及学识问题。学识,即学问与胆识,学问是前提,有了学问而缺乏胆识,只会人云亦云。

钱先生对我们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做人必须正直和真诚,治学必须踏实和严谨,这是先生坚定不移的底线。20世纪80年代的华东师大中文系有一个非常活跃的青年文学评论家群,包括我的大师兄王晓明、许子东以及李劼、吴俊、夏志厚等才俊,一个个学富五车,各自都出了学术专著,在全国文学理论界声名显赫。

刚到华东师大,我倍感压力。一次,我写了篇文章,一个人惴惴不安地跑到师大二村89号先生家里,拐弯抹角、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想请先生给我写几句推荐的好话。钱先生当即和风细雨将我教育一通。他从做人要沉稳切忌浮躁、年轻人成名心切可以理解但不要急于成名,说到做学问要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又说到为人处世要淡泊宁静、做学问要水到渠成、实至名归……钱先生对我的这唯一一次批评,我终身难忘、毕生受益。

最近看《许子东讲稿》,师兄在书中讲述当年钱先生对他启发引导的往事。钱先生每个月组织一次讨论会,轮到许子东讲时他却毫无头绪,便去征求钱先生的意见。钱先生说“你不是对郁达夫有兴趣吗?”许子东事后回忆:“我,也不敢说只看了几篇。于是恶补,两三周内看遍他的几十万字小说散文,匆匆想了个题目《郁达夫和日本》。我就把这些要素连贯起来,作报告时心慌意乱。”

让许子东没想到的是,钱先生只改了报告中的六个错别字,推荐给《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刊发了许子东的第一篇学术论文《郁达夫与日本》。钱先生鼓励许子东“在这个课题上作进一步努力”。可是,当许子东读到曾华鹏、范伯群合写的《郁达夫论》后,顿时“十分绝望,觉得我的想法都被他们说完了”。针对许子东的困惑,钱先生指点迷津:“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在作品中读出你自己,找到你自己。”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钱先生对我们这些学生的教诲和关心是全面的、长期的。直到毕业参加工作多年后,先生依然经常写信给我,谆谆教导我要“利用业余时间多看些书、多写些文章”,“切不可自暴自弃、自甘庸碌也”。2017年9月28日钱先生去世后,我将这封信的原件捐给华东师大图书馆。在先生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文学对我们人生的浸润、对我们气质的灌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于我而言,先生的影响与引领,养成了我淡泊名利、通透豁达的人生观。

钱先生曾在上海电视台《名家时间》节目夫子自道:“我一生都看重真诚,所以我有一本书叫《艺术·人·真诚》,表示最尊重人,最崇尚真诚,最爱好艺术。”艺术、人、真诚,确实是钱先生一生做人与为师的精准写照。

写到这里,恩师亲切的声音在我耳边回荡:小徐,你讲话的语速要慢一点……

徐循华

标签:
责编:郝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