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每日一读|草木有情,落地生“根”
2025-08-29 08:33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文|俞香顺

中国是世界上植物、花卉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向外传播至世界各地,对世界园艺作出了巨大贡献。植物、花卉的传播是“双向对流”的。在漫长的历史中,许多外国的植物、花卉也传入了中国,受到中国人的喜爱,俨然已经“归化”。

外来植物的中文命名往往“入乡随俗”,借鉴了我们本土的文化、固有的植物名称。学术界的主流看法认为“水仙”是归化植物。“水仙”之名在五代时期出现,与此同时还有金盏银台、天葱、雅蒜等名称,最后“水仙”胜出,成为正式的、通用的名称。“水仙”的名字采用的是“意译”。众所周知,西方神话流行的说法是,水仙花是希腊神话中自恋少年那喀索斯(Narcissus)的化身。相传他特别眷恋自己的水中倒影,整日临水自照,终至抑郁而死,死后化为水仙花。水仙花的拉丁学名就是这个少年神灵的名字。作为神灵的“水仙”在我国历来有之,湘夫人、屈原、洛神等都可称为“水仙”。我们检索《全唐诗》,《全唐诗》中的“水仙”无一例外都是指水中的神灵,而不是水仙花。中国固有的“水仙”里,屈原无疑是具有“标志”意义的,屈原是楚国人;而我们今天所能确定的最早的水仙花的文献记载恰恰就在荆州,是当年楚国的核心区。屈原“行吟泽畔”的形象与那喀索斯这一水边自恋的神灵颇有几分神似,“水仙”的中文译名可以说是无比巧妙的“意译”,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宁馨儿”。

又比如南京著名的行道树“法国梧桐”。“法国梧桐”的学名是“二球悬铃木”,与梧桐无涉,是悬铃木科悬铃木属的落叶大乔木,原产于英国,后来被引入到了法国、欧洲其他地区以及中国。中国的“法国梧桐”是从法租界移种或法国人种植的,1872年,法国传教士倪怀伦在南京石鼓路亲手种植了一棵二球悬铃木。数十年后,这种树遍布整个南京城。“法国梧桐”不是梧桐,为什么这样命名呢?因为它树身高大,长得像中国固有的“梧桐”。中国的梧桐是梧桐科梧桐属,通体碧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很高,被称为凤凰树。《诗经》中就记载:“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朝阳、高冈的时空设定,凤凰、梧桐的伴生组合,引发人高远的想象。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句谚语“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还有一种特殊的“入乡随俗”,是外国植物的意义“移转”到了中国的另一种植物身上。有点类似于金庸武侠小说中“内功”的“乾坤大挪移”。中国佛教题材的诗文中经常会出现“双桐”,寺庙前经常会种植对称的两棵梧桐树,这跟释迦牟尼、佛教故事有关。相传释迦牟尼涅槃的时候,四方各有两棵双生的“娑罗树”。娑罗双树是佛门圣物、寺庙标志。娑罗树产于印度、东南亚,中国的土壤、气候不适合其生长,极为少见。娑罗树和梧桐都是树身高大,枝繁叶茂,树质优良,于是,梧桐成了娑罗树的替代品,或者说,梧桐成了中土化的娑罗树。印度佛教中作为圣物的花木在中土往往存在置换情形,荷花替代了睡莲、栀子花替代了薝卜花。梧桐、荷花、栀子都是中国分布非常广的花木,体现了佛教贴近本土、贴近世俗的传播策略。

植物、花卉往往承载着意义,在传播的过程中这种意义也随之传入。现在,康乃馨被称为“母亲花”,它原产于欧洲,“母亲花”的内涵也是在欧洲生成的。中国原来也有表达对母亲感情的花,那就是萱草。古人相信萱草可以忘忧,游子在远行前,会在母亲居住的北堂前种植萱草供母亲欣赏,以表孝心,希望母亲看到萱草花时能够忘却思子之愁。但是萱草花朵较松散、花瓣易凋落、花期较短,康乃馨因此取代萱草“母亲花”的地位。

有一种现象我们需要警惕,那就是外来的花卉内涵强力“篡改”本土的花卉内涵。我们今天在丧葬场合会常见到菊花,在日常生活中赠送菊花会被认为不吉利。实际上,菊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赠给长者菊花具有祝福健康长寿的寓意。丧葬场合用菊花是西方的传统,和中国固有的传统相比,历史很短,我们有必要为菊花“正名”。

标签:
责编: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