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每日一读|扬中,诗与画的构想
2025-08-20 22:11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文|赵丰

在江南的版图上,扬中是一处弹丸之地,也是一处宜居之地。诗意的栖居,这是人类生存的梦想。

德国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一首诗的名字是:人,诗意地栖居。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已是贫病交加又居无定所,却以一个诗人的直觉与敏锐,呼唤工业文明时代的人们寻找回家之路。诗意地栖居,亦即诗意地生活,而诗意则源于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尤其是内心的那种安详与和谐,那种对诗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我向来认为,水乡是人类诗意栖居必不可少的因素。身在扬中,不可能忽略水的存在。它地处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中下游,西南与镇江新区、丹阳、常州新北区一衣带水,东北与扬州江都区和泰州高港区隔江相望。独坐江堤,眼前载粮、载煤、载沙、载客的船只在江面上穿梭,汽笛声此起彼伏。辽阔的江面一望无边,一艘艘客船在天际间渐渐消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边送孟浩然去广陵,注视着那消失在茫茫水天相接之处的一片孤帆,心随船去。黄鹤楼在湖北武汉,但李白目中的景象,扬中人并不陌生,江水的咆哮,船帆的飘逸,散淡的水烟,静谧的江岸,在扬中人的内心永恒。

一岛五桥,构成了扬中独特的江水特征。在扬中,桥是通往幸福之途。“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浪漫的诗句,扬中人从中看出的是一种豪情,以及经济发展的机遇。一桥结束了江苏扬中岛与外界无桥相连的历史,二桥为扬中接受上海和苏南的经济辐射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桥拓展了扬中与镇江的对接,四桥将扬中与长江北岸的泰州、江南的镇江常州连成一体,五桥跨越扬中西沙岛,连接泰镇高速。从一座座桥通向外面的大世界,这便是扬中人谋发展、求跨越的战略构想。

坐车从桥上疾驶而过,江水的气息也会扑面而来。以水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生态系统,是扬中人赖以生存的环境。因为水,扬中吃上了鲜嫩的河豚,以及鲜美的刀鱼、丁贵鱼、倒刺鲃、鸭嘴鱼、江仔桂、淡水苏眉、鮰鱼、鲥鱼,还有那肉嫩壳薄的长江白虾。拥有如此多的江水之鲜,扬中人个个都是美食家。那年夏天,我有幸来到扬中,吃到了扬中鱼,难忘河豚的鲜美滋味。一进扬中城,街旁满目的“河豚馆”招牌诱惑着我的胃口。在城中心的汇丰河豚馆,大约半小时后,河豚上桌,带着肥腴的本色,在圆桌正中香气四溢。热情的扬中朋友给我盛好一碗带着鱼皮的河豚鱼肉,肥厚的鱼皮一面黑一面白,我仿佛触摸到了自己梦幻中的口香。再尝鱼肉,肥嫩的口感,带着猪肉的香气,夹一块入喉,进胃,忍不住要深出一口气。后来听说,河豚要用其剧毒的肝熬制的油再混上些猪板油烹饪,这就可以解释肉香的来源了。

来到扬中,江水中的岛是非看不可的。扬中有四岛:扬中岛、雷公咀岛、西沙岛、西来桥岛。在渡船上,我看见了雷公咀岛的神奇。一座岛,居于江水之中,享受着江水的滋润,该是何等的惬意。下了船,看见它虽正在开发,但依然保留着原生态的原貌。沿岛边步行,可以领略到江水、田园、民居融为一体的风光。江水滔滔,芦苇葱葱;杨柳青青,草木萋萋;苍翠欲滴,绿意盎然。鸟在树梢上、苇叶间、草丛里跳跃啼叫,水杉参天耸立,杨柳柔如绒毯,横卧的小桥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红墙小屋,鱼塘边的人在喂鱼草,桃树下少妇在修剪枝蔓。茅草屋、小木屋、竹屋子,大木盆、竹栅……群鹅引颈,篝火烧烤、土灶铁锅,炊烟袅袅,这是雷公咀岛珍藏着的细节,这是一座岛真正的老时光。

告别雷公岛时,已近傍晚,悬挂在隔江而峙的圌山之巅的夕阳,给平静的江面抹上一层金色,令我想起南北朝诗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里的句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突然,在金光闪耀、渔帆点点之中,冒出一黑点,愈来愈近,愈来愈大,渐次可见一青年乘一只大木盆,悠然自得地划来,一幅“夕照江岛渔人归”的画面。扬中虽小,但小得精致,小得特别。走进扬中市区,我无处不在感受着它的温润与秀美。扬中城内外,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园林就有扬中国土公园、扬中园博园、长江渔文化生态园、扬中滨江湿地公园。徜徉于已经建成的园博园,我内心涌满惬意的舒适。满目绿色,满眼风光,江伴园,园融水,水蕴绿,如诗如画的园博美景,吸引了众多市民、儿童在游园赏景嬉戏。

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扬中的园林与江水、岛屿之美互为补充,相互映衬,让扬中人享受着诗画一般的惬意生活。禀江水之灵秀,承造化之伟力,扬中人的聪慧无疑来自江水的灵秀,他们与长江之水、长江之岛相互依存,共荣共生,共同编织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之网。扬中是诗,扬中是画,在诗里飞扬,在画中飘逸。我仔细地倾听着属于扬中的诗朗诵,认真地欣赏着属于扬中的画面音,收获的不是闲情逸趣,而是惬意栖居的生命背景。诗与画的构想,这是我对于扬中的期盼与祝福。

标签:
责编: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