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每日一读|取名记
2025-07-19 10:28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文|俞香顺

中国人对于取名字是非常重视的,“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一点也不夸张。我是中文系毕业的,于是总有请托,让我给孩子起一个有典故、有内涵的名字。我也难免“人之患”,“操刀”了一些名字,爰记数例,以志闲趣。

某天,单位一位前辈迎面跟我说:“你是不是取过一个‘姬鸣桐’的名字?”我问他怎么知道的?原来他参加旅游团,团里有“姬鸣桐”的家长,告诉他名字是我取的。屈指算来,姬鸣桐应该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了,我与他及家人素未谋面。他的舅舅是我学生,我是应他舅舅之请。

“姬”是一个古老的姓,很自然就能联想起周朝、姬发;我的思路就是从相关的周朝典故、诗文去联想、生发,灵感很快就有了。周朝发迹之前,出现一些“吉兆”,据说曾有凤凰鸣于岐山之上。凤凰是瑞鸟,与龙并称,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都可以喻指杰出人才,所谓“人中龙凤”。

我由此想到了少年时代就喜欢的《诗经·大雅·卷阿》名句“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在高高的山岗上啼鸣,梧桐生长在初升的朝阳之中。朝阳、高冈的时空设定,凤凰、梧桐的伴生组合,引发人高远的想象。想到这首诗,我的名字也就成型了:上句取“鸣”,下句取“桐”,合成“姬鸣桐”,隐喻着凤凰之想,期望孩子成才。

“胡颉之”“胡颃之”,是让人“拍案”的两个名字。每次我在课堂上提到这两个名字的构思、遭遇以及我的期望时,都是一片哄堂,甚至有同学激动地直拍桌子。某年,我应嫡亲学生之请,给她“胡”姓亲戚的一对双胞胎男孩起名字。我想,双胞胎的名字最好意义有关联、最好用联绵词,每人用一个字。某天,吃午饭的时候,灵感迸现,我想起了《诗经》中的名篇《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两只燕子结伴飞翔,翅膀倾斜着;燕子忽高忽低,一会儿你在上方,一会儿他在上方。“颉颃”这个联绵词我们仍在用,就是不相上下、互相仿佛的意思。我的名字一下子成形了:“胡颉之”“胡颃之”,希望两个男孩子将来能够展翅高飞、齐头并进。

“胡颉之”“胡颃之”,一眼便知,这是双胞胎,寓意很好。而且,从构名来看,“胡某之”是常见的模式,如胡适之、胡愈之,“胡颉之”“胡颃之”尚友古人,很古雅。从字形来看,也很匀称、优美。“胡”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上下结构,“颉”“颃”也是左右结构、左边也是上下结构。

我当时的心情,真如钱钟书所形容的,恨不得身外分身、拍着自己的肩膀说:老俞,你真行!……彼时还没有微信,不能电脑打字,只能发短消息,在手机上输入。我饭还含在嘴里,就用手机一字一字输入,阐述我的构想,发给学生。三天之后,仍然没有回音,我有点按捺不住,询问学生;学生告诉我,名字被家里长辈否决了,“颉”“颃”两字太生僻。

这次经历大大挫伤了我取名的兴致,相当长的时间意兴阑珊。一有请托,我的托词就是:名字最好是家里长辈起。这也成了我的一个心病、一个“执念”。每年上课、甚或在外面讲座,我都鼓励“胡”姓男生努力一下,生一对男孩双胞胎,这两个名字可以赠送。迄今为止,保守估计,我大声疾呼了50次以上。

张扶疏,这是今年五一期间为5月份出生的“张”姓女孩取的,她爸爸是我在外讲座的听众。“张”是一个大姓,要想别致、新颖,又不重名,难度非常之大。孩子是5月份出生,这是夏天的开始,古人称之为“孟夏”,我就从 “夏”字入手。上网一检索,“张孟夏”“张清夏”“张夏初”等凡是带“夏”的、颇为好听的名字都有人“捷足先登”了,可见这是一个常规的思路。

于是,我扩大到古人写“孟夏”的诗歌,这里面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最有名,开头几句非常好,后代写“孟夏”的诗歌,往往受他的影响,“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扶疏”是一个叠韵联绵词,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想到这首诗,我就构思了一个名字“张扶疏”,比较别致、新颖,也没有重名,希望将来孩子能够茁壮成长、充满生机。

现在又流行取小名。我给孩子取的小名也是与这个季节有关的。5月份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时候小麦成熟、收割了,古人称这个季节叫“麦秋”;小名就可以叫“小麦”“麦子”或“麦秋”,也有着良好的寓意。

“张扶疏”“小麦”,家长非常满意,我也很开心。我之取“扶疏”只是草木茂盛之意,但一个朋友说“这孩子一辈子都能遇贵人”“临危有扶,遇困有疏”“浑然天成”“化得如此不露痕迹”。这番“过度阐释”如同一通彩虹屁,让我飘飘然。

取名字这件事情,我是主张“力避常俗”的,甚至“剑走偏锋”的。朋友,你以为何如?

标签:
责编: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