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夏,是我们这儿传统的风俗。姑娘出嫁第一年夏至来临前,娘家人都要接回姑娘小住些时日,这便叫“歇夏”。
歇夏的日子是有讲究的,须得拣选黄历上合宜的“双日”, 如五月初六或六月初八之类,取“成双成对”的吉利寓意。单看这偶数的日子,便衬得起归宁的喜气。日子长短,三、五、十日皆可,全看两家商定,但那份殷殷的召唤,却如同家乡的潮河水,自农历五月初便隐隐涨潮了。
姑娘回娘家歇夏,其实用不着请,娘家婆家都知道这风俗。去请,只是个礼节,也是两家共同商定日子。
母亲让我请姐姐。我去时,姐姐的婆婆正为她回娘家的“歇夏礼”忙碌,蒸绿豆糕、裹粽子。亲家姆妈为姐姐新裁的夏衫叠得齐整,压在竹篮底,一把绣着并蒂莲的扇子端端正正搁在上头。木盆里养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是让姐姐歇夏时带回娘家的。亲家姆妈告诉我,绿豆糕、粽子、鱼这三样歇夏礼含有祛暑祈福、焕然一新、鱼跃龙门的心意。
歇夏礼备齐,商定的吉日里,姐夫陪着姐姐,骑着脚踏车归娘家来。家这边,父亲早将门前场地清扫得光可鉴人,屋内也早被母亲收拾得清清爽爽。姐姐的床头墙上倒挂着母亲才割来的几束菖蒲与艾草,檐下还挂着串新摘的茉莉花,风一吹,甜香便漫进堂屋。忽听得院外“叮铃铃”的车铃声,母亲立刻往围裙上擦着手迎出去。左看右看:“瘦了瘦了,婆家的饭可合口?”姐夫在旁憨笑:“妈,您放心,她顿顿能吃两大碗。”母亲转头又捏捏姐姐的袖口:“这料子透气,是你婆婆新裁的?”姐姐点头,从篮底翻出把扇子:“您看,扇面上还有她绣的并蒂莲呢。”
歇夏的日子,姐姐并非一味闲卧。此时正是农村“三夏”大忙之时,她每天早早起身,帮着母亲做这做那。地里的活,母亲是绝对舍不得她去的,让她在家帮忙晾晒新收的麦粒。金黄的麦粒铺满晒场,她拿着竹耙细细摊匀。闲时,她坐到晒场前的大楝树下,拿来针线笸箩,替父亲缝补磨薄肩头的衣服,给年幼的侄儿纳双透气的小鞋底。姐姐歇夏将尽,临回前,母亲端来一盆温热的艾草水,细细为姐姐擦洗手脚。艾草水被认为有驱邪避暑的功效。她嘴里念叨着:“擦擦清爽,干干净净回婆家去。”
返程的时间到了,姐夫又骑着脚踏车来了。母亲为姐姐备下的“回程礼”颇为讲究:为她家人准备的是新麦磨的面粉,装在蓝印花布口袋里;为婆婆的“五宝”从后园树上摘来了麦黄杏,表皮泛着透亮的油光;替婆婆连夜赶制的几双绣花鞋垫,针脚里藏着“平安”的暗纹,密实得能踩出水来。这些带着体温的礼物,藏着母亲说不出口的牵挂,和老辈人对“歇夏”的讲究。
母亲替姐姐理好额前的碎发,将一根红绳系在她手腕上:“到了婆家,心要定,手要勤。”
出嫁的姑娘为什么要回来娘家歇夏,我从老人口中得知,一说源自农耕,伏天是难得的农闲,接回新嫁的女儿,既是让她在酷暑中喘口气,娘家人也好将持家的细碎经验絮絮传授。另一说则带着神秘气息,道是暑热蒸腾,阴气浮动,新嫁娘气血未稳,回娘家借一方熟稔的“人旺之地”和祖荫老宅的阴凉,便能安然度夏。因此歇夏时,床头常悬几束菖蒲或薄荷,那清冽之气,既能驱赶蚊蚋,亦暗含辟邪纳吉的祈愿。
汪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