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每日一读|我与“新潮”五十年
2025-05-09 14:40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文|王慧骐

1975年4月26日,《新华日报》副刊(当时叫“工农兵文艺”)发表了我的一首题为《画廊新曲——写在纱厂》的诗,诗有四十行。这是我第一次在《新华日报》发表作品,那一年我21岁,在扬州纱厂做机修工。编我诗稿的编辑,大约是从我工作的单位和名字里有个“慧”字而判断我是个女作者,发表时在我的名字前面特地标出了“女工”二字。这天的《新华日报》在我工作的纱厂阅报橱窗挂出以后,好多女工跑到车间里找我,问报纸上的那首诗是不是我写的,我红着脸,向每一个关心我的人做了解释。

从那以后,我便与《新华日报》副刊结缘,至今已整整五十年了。虽没有进行完整的统计,但五十年里在副刊版面上发表过的各类作品,估计至少有百篇。大致回顾并梳理了一下所发作品,感觉有一些几近历史的东西似可一记。

1977年8月21日,党的十一大闭幕后的第三天,《新华日报》副刊发表了我民歌体组诗《长江起波唱凯歌》(共七首)。

1989年9月28日副刊发表我的散文诗《献给40岁的新中国》。在这首散文诗里,我以拟人化的笔法,把祖国比作一条年届不惑的“大汉”,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一条站起来形似珠峰躺下时貌如长城的大汉”“一条足以让整个世界为之瞩目为之震惊的大汉”。这首散文诗后来有多所高校和单位举行国庆相关活动时将它选为朗诵作品。

此前于1988年10月19日发表的《十七岁的天空》,是我当时较满意的一篇作品,1990年9月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散文集,即以此为书名。

五十年间,有三篇在“新潮”发表的文章,我觉得对我个人或更深层面会有些纪念意义。这三篇文章分别是:1989年10月11日发表的《乡音不改的运河之子——读王鸿的新著〈运河吟〉》。王鸿是上世纪60年代便较多发表写运河作品的诗人、剧作家,曾担任过江苏省文化厅厅长,现已九十多岁,在扬州生活。2022年11月10日发表的《风雅人,风雅事》,这是记写著名诗人冯亦同先生与我交往中一些趣事和谈他那本《南京诗歌地图》的文章。冯先生读到过这篇文章,很高兴地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半年后的2023年4月9日,冯亦同先生便辞世西行了。还有是2025年4月17日发表的《爱汪老的金先生》,写了南京博物院原副院长金实秋先生与乡党汪曾祺先生的交往和他在汪老去世后对研究汪老文学品格及创造精神上所做的一系列工作。

2020年 “新潮”老编辑王劭庆生

于“新潮”,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作者,但我关注她并受到她帮助和关爱已有半个世纪。五十年的时光里,负责这片园地的编辑也已走过了几代人。记得2020年10月24日我受邀参加新华日报社为老编辑王劭先生九十寿辰而举行的一场纪念活动中,见到了我所熟悉的多位“新潮”园丁,那天我在现场朗诵了若干年前为王劭老师写的一首散文诗:《永远的士兵——致高风》(高风是王劭先生的笔名),表达我对“新潮”和以王劭为代表的编辑们的敬意。

还记得2006年秋天,新创建的报业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编辑了一本书名为《快乐在路上》的“新潮”副刊作品选粹。这是我为“新潮”做的一件事,我把它看作是与“新潮”缘分的一个见证。

“同澎湃,共青春”,这六个字曾出现在为九十岁王劭祝寿活动的会标上,它道出了一代代“新潮”作者的心声。从第一次在“新潮”发诗到最近一次发文,经历了五十年的时间跨度,我已老去,而“新潮”则永远年轻。

标签:
责编:冯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