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永祎
乒乓球这项运动不受天气影响,也没有身体接触,不仅锻炼身体,也训练思维,特别是对我们这些“眼镜一族”还有若干好处,如此贴心,何乐而不为?多年过去,原本多种球类的兴趣,最终都集中到乒乓上,打乒乓几乎成了唯一的运动爱好。
搬了家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打球环境被直接清零,需要重新建立自家周边的“根据地”。本以为拿着球拍到球馆里去以球会友,一回生,二回熟,结交新友不是什么难事,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面对陌生面孔,人家爱搭不理,哪怕你满脸堆笑也无缝可插,只有当观众份了。
有位老同志看我坐的时间长,担当啦啦队的角色也很起劲,就主动邀我打了一场。对此我十分感激,暗暗告诫自己坚决不能赢球。他看上去老态龙钟,走起路来手脚好像不太灵活,但没想到上了球场以后,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精神抖擞,生龙活虎,正反两面,来回倒板,我还没来得及考虑怎么让球呢,就早已被人家打得落花流水。

这次交手,确有心得。到了陌生场地,千万不能贸然行动,过早暴露自己,那一定会“死”得很快很难看。必须先在场边观察,寻找那个最软的“柿子”。只要发现目标,就死死盯住,等到他休息时候,主动上前交流,如果话能投机,就乘势而进,提出与他切磋一下,一般都会得到爽快答应。既然对他的技术特点已经有所了解,交手之时就努力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因为胜算在胸,往往稳操胜券。没想到的是,赢了球以后不仅对手对我格外客气,那些原本不愿跟我打球的人,也会纷至沓来,我的人际关系也因此得到了极大改善。
我从小就喜欢打乒乓球,但从未经过专业训练。记得当年家乡县里组织了乒乓球少年队,我非常向往,可水平不够。于是心心念念,上课时心猿意马,放学后,趴到体育馆的窗子上看人家训练。这一路走来,完全属于野蛮生长,却也培养了“野”生牛犊不怕虎的性格,不拘一格,敢越雷池,自我摸索、总结、提高。
这样从小打到今,也能打出一些名堂来。我曾在全省系统比赛中打进十六强,几位比我强得多的选手都没能做到。在相邻几个单位组织的乒乓联赛中,也曾获得过一次亚军。记得那天灯火辉煌,多余的球台全部撤掉,只留下最后一张,“聚光灯”效应立马栩栩如生,巅峰对决,我和对手几乎成了所有目光的焦点,如此高光的画面至今记忆犹新。
但对自己整体的技术水平究竟有几斤几两,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动作不规范,技术不先进,步伐不灵活等都是老问题。为此我看了很多比赛和视频,还是改不了毛病,雾里看花,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有位国家女队退役的乒乓球运动员,对我谆谆教导。在接球的时候,不要着急,可以慢一拍、等一下,大概也就0.1秒的时间,看清来球的旋转和对方的站位,更加从容地找准战机。还有一位是江苏男队退役的乒乓球运动员,他每次到南京来,都会教我一两招,待下次来再检查落实。他曾对我说,正手攻球不能光靠手臂的挥动,要把腰部力量顶上去,这样才会有爆发力。有次我心血来潮,提出跟他平等地PK一次,他笑了笑,未置可否,只是让我先接接他的发球。只见他把球高高抛起,在球拍接触到球的那一瞬间,突然发力,乒乓球就像蛇行一样在桌上拼命地游来游去,我想用拍子去接它,根本就碰不到,后来总算碰到过一次,因为球的旋转太强烈,刚一触碰,立马就飞了出去。他通过这个发球告诉我,关键要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
练好基本功肯定是前提,但也要付诸实践,敢于与高手过招。鲁能队的一名退役乒乓球运动员倒是非常乐意跟我打比赛,人家毕竟是专业队出身,明着让我八个球,也就是说我只要能打三个球就可以赢,但要想取得一分,比登天还难。他说我缺少正手位的拉球,很容易让人抓住破绽,然后手把手地教我如何通过调动全身肌肉,把力量凝聚到一点,力求做到人球合力,到最后的那一刻,再通过一个明显的加速度把球全力拉出去。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此每周两次练球几乎成了雷打不动的铁律,尽管打球的地方离我家较远,每次来回都得坐三个多小时的公交。劳师远足,乐此不疲。我们几个球友,你来我往,互相较量,不达目标,誓不罢休,每次都要打满20局。认真打好每一个球,直到最后一刻,这样,赢了球才硬气,输了球了也服气。打球的道理,其实也是做人的道理。
后来,我和球友们商量组织比赛,每个月有月赛,每年有年赛。我们分两组进行团体对抗,一切都从实战出发,发球、记分、擦汗、暂停、指导等,都按照正式比赛规程进行规范操作,大家也把演练当实战,自觉遵守各项规则。我每次都会悄悄提前去,想先再练练球,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每每到时,那里早已烈火烹油、热火朝天。
有次我打了一个擦边球,但对方却认为没有上桌,本以为裁判可以给出答案,偏偏他也没看清楚。这时,我主动要求把这分判给对方,对方却坚持要判给我。互相谦让,争持不下。谁知这时有人在旁边嘀咕,说这是个擦边球,最终还是判我赢了这一球。这个结果,让对方一下子落入下风,对我来说,进一步扩大了比分,处于领先地位,一路高歌猛进,攻城略地,分仓频频进货,几近装满。却不料在一片大好形势下,因一分之失,我从高峰跌入低谷,活生生地断送了大好前程,对方不仅很快反超,更是一路攀升,风驰电掣,直接问鼎,蟾宫折桂。
在分析失败原因时,大家都认为我对这一球处理得太马虎,以致急转直下,把优势变成了逆势。他们甚至怀疑我有故意放水之嫌。原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可到底还是难逃法眼。其实在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自己不着痕迹地让出一球,也是出于对那个争议球的心理平衡。本以为无伤大局,最终却被人家扭转乾坤。可不知为什么,虽然输了球,却没有丝毫的挫败感,反而有种卸去重载的轻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