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每日一读|寻迹周恩来
2025-04-25 08:59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文/许光烈

四月南京,春意正浓。燕子矶纸鸢翩跹长空,玄武湖畔鸟雀欢跃,秦淮河上桨声灯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画卷诗情缱绻。在这样的风雅里,我静静读完了《周恩来传略》。书中提到南京,提到梅园新村,于是我趁周末休息,专程前去南京梅园新村找寻周恩来同志的足迹。

晨雾未散时,我站在梅园新村纪念馆前。梧桐新叶在清风里摇曳舒展,蔷薇在篱笆墙上开满了一簇簇红黄粉白的花朵。苍松翠柏间,周恩来铜像凝视远方,步伐里仿佛传来铿锵的回音。

视觉中国供图

作为浙江人,我曾多次踏入绍兴的周恩来祖居。黑色竹丝台门隐在仓桥直街深处,三进三间砖木结构院落庄重大气。那年春雨后,我再次走进这里,天井里的青苔染绿地面,绿藤爬满花格窗棂,海棠鲜红的花瓣热烈绽放。乡民应该记得,那是周恩来最喜爱的花。1939年初春,周恩来回到祖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在周氏宗谱中添上了自己的名字。而今,在锡养堂匾额下方,身着戎装的周恩来汉白玉雕像昂然屹立,那炯炯的目光、豪迈的气概,深深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

到江苏工作后不久,今年春之初,我前往淮安瞻仰周恩来故居。这座位于驸马巷的青砖灰瓦合院,见证着周恩来童年的时光。东厢房是他的出生地,格扇门窗上糊着淡黄的绢纸,床铺上叠放着带补丁的旧被褥,墙上挂着他稚气未脱的照片。不远处的塾馆内有一张老式褐色书桌,桌上有几本泛黄的古书,笔架上挂着干枯的毛笔。这里是周恩来的读书处,他五岁开始接受私塾教育,熟读《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典籍。周恩来的童年岁月经历了很多变故,在他九岁时生母万氏病逝,次年嗣母陈氏离世,乳母蒋江氏成了他在淮安最后的依靠。三位母亲对他的爱和教育深刻影响了周恩来,他曾深情地说:“生母教会我宽容,嗣母赋予我好静的性格,乳母让我懂得人民的疾苦。”

在辽宁工作期间,我曾于2024年去过周恩来的母校铁岭银冈书院。那时残雪未消,松柏未凋。这座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的书院,灰墙黑瓦垂花门颇具特色,课堂内书柜书桌排列整齐,“勿怠勿荒,莫负韶光”的校歌激昂回荡。1910年春,十二岁的周恩来从淮安来到这里,接受新式教育,阅读《革命军》《警世钟》等书籍,萌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半年时间是他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走进他的宿舍,一盏油灯,三本古籍,犹闻当年读书声。窗棂外,蜡梅嫩黄的花苞,在寒风中倔强地抖擞着,迸发出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在重庆工作了五年,曾多次去过周公馆和红岩村。2022年秋离开重庆前,我又一次去了曾家岩50号。穿过青砖门廊,一楼周恩来与邓颖超的住室简朴整洁,窗外的嘉陵江奔流不息、波涌浪卷。二楼办公室的煤油灯已落满岁月尘埃,木桌上是陈旧的钢笔、泛黄地图、老式的打字机,记载着周恩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呕心沥血的故事。而秋日的红岩村13号,黄葛树亭亭如盖,海棠树枝叶茂盛,半山腰深灰色砖木结构楼房里,曾留下周恩来忙碌的身影。我再一次驻足在《我的修养要则》手稿前,这是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四十五岁生日时写下的七条准则:“加紧学习”“努力工作”“习作合一”“永远不与群众隔离”……薄纸上的字迹遒劲有力,简朴的语言令人咀嚼至今。

此时此刻,我徜徉在梅园新村30号,当年周恩来工作生活的地方。办公室的黑色木门虚掩着,窗边的木桌上有一盏台灯、三支毛笔、一叠信笺纸,墙上挂着周恩来奋笔疾书的工作照。1946年5月起,正是在这间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间里,周恩来指挥了长达六个月的南京谈判,宣传“和平、民主、团结”的主张,凝聚统一战线力量,争取国际舆论同情,那份《国内和平协定草案》留下了他精心修改的痕迹。1946年11月谈判破裂,周恩来在梅园新村主持召开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信心满满地说:“南京,我们是一定要回来的。”历史惊人地验证了他的预言。

午时阳光灿烂,周恩来铜像熠熠生辉。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在铜像前的石阶上献上了洁白的菊花。我凝视着他如炬的目光,恭恭敬敬地鞠躬。如今的南京一定是他梦想中的模样。

标签:
责编: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