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每日一读 | 朱步楼:李国文的笑声
2025-03-31 10:11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在我熟识的文学大家中,李国文先生的笑声,总是那么爽朗而富有感染力。那笑声中,既有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也有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如今,回忆起他的笑声,我依然觉得洪亮炙热,充满着热情和力量。

第一次见到李国文先生是30多年前,那时,我在盐城市委宣传部工作,兼任市文联主席,得知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的李国文是盐城籍作家,于是,便在北京开会之际,通过中国作家协会的朋友约见了他。初次见面,我就被他的笑声所感染、所温暖。在《小说选刊》编辑部,李国文先生拉着我的手,向同事介绍道:“这是我老家来的领导,也喜欢爬格子,写了不少文学作品。”说罢哈哈大笑,这幽默的介绍和爽朗的笑声,顿时打破拘束,消除了我与他刚见面时的紧张不安,使气氛轻松了起来。

李国文先生时任《小说选刊》主编,在交谈中,我一开始称他为“李主编”,他连忙阻止了我,说“主编的主要职责是编稿子,不是什么职务、职称,你不要喊我主编,我也不喊你部长”。说完,又是一通大笑,笑声中蕴含了内敛、低调和不矜不伐,显示了谦谦君子的气质和魅力。自此,我肃然起敬,改称“李国文老师”。

李国文

上世纪80年代是李国文先生创作巅峰时期,《车到分水岭》《月食》《危楼记事》《花园街五号》《冬天里的春天》……一部接一部作品相继发表,并获得一连串文学大奖,成为新时期文坛的“获奖大户”。他几十年如一日埋头写作,好似文学之火在胸中熊熊燃烧,即使在人生困厄时期,依然高举文学火炬、创作激情不减。谈起他的创作、他的作品,李国文先生一直乐呵呵的、笑声不绝。在那个特殊年代,他被打成“右派”,到贵州劳动改造,还偷偷蹲在茅草棚里写作,借用别人的名字、身份去投稿,竟然发表了好几篇小说。说到这里,他朗声大笑,笑声里没有一丝苦涩和怨气,而是饱含豁达和智慧。他说:“人生也是有四季的,大抵如此。处于逆境如同度严冬,但人心里应始终有春天。”这种乐观和坚韧,正是他笑声背后的力量源泉。了解了李国文先生的人生和创作经历,我深切感到,文学绝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生命的欢歌!

在当代作家中,李国文先生是少有的文学专业高材生。他祖籍盐城、生于上海,1947年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理论编剧专业,新中国成立后随人民志愿军入朝,任某部文工团创作组长。他酷爱读书,在作家圈子里以博览群书闻名。上世纪60年代他在贵州劳动改造时无书可读,便将手边唯一的一本《红楼梦》逐字逐句、倒背如流。回到北京平反昭雪后,每天创作之余,他都要花三四个小时读书,时常读到凌晨两三点。他笑着对我说,宣传部门要做的事很多,千万不要把精力都用在杂七杂八的事务和社交上,要趁着年轻多读书、多写作。他认为,读书与写作相辅相成,只有读书多、学养深,才能写出好作品。既要读中国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也要读西方经典作家的作品,书读得越多越杂越好。听到我每年都有读书计划、研读一些经典著作时,他笑声不断,连连说“好”,笑声中洋溢着对年轻人的关爱、包容和提携、鼓励,让人如沐暖阳。

与李国文先生有了更多交集后,我愈发感受到他笑声中的坦诚和达观。他的历史文化散文,不仅题材广泛、融通古今,而且文笔老辣、风格独特,如《中国人的教训》《李国文说<三国演义>》《李国文楼外说红楼》等,融学识、性情、卓见于一体,其嬉笑怒骂、轻松诙谐的笔调,深受读者喜爱。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我捧上一壶茶,从书橱中拿出李国文先生的《空谷幽兰》,翻动书页的恍惚间又听见那带着胸腔共鸣的笑声,像古寺铜钟的余韵,震得满屋子的灯光都在颤动。李国文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两年多了,但他的笑声,已经化作年轮里的光斑,在我的记忆深潭里,永远打着漂亮的回旋。

(作者为江苏省政府原副秘书长,作家、教授)

标签:
责编:冯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