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每日一读 | 五件老物件里,藏着我的家族记忆
2025-03-29 07:57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文 |叶雷

年逾古稀,我们需要对伴随自己大半生的老物件有所收拾和回望。不经意间,我在家竟然发现了一件件无价之宝,其承载的记忆很多已然模糊,但引起的心灵震撼却久久难以平复。

第一件是我在阁楼沙发背后无意中发现的一方木印,高20厘米,宽15厘米,厚3厘米。印面中间用繁体刻着四个大字“衞生食品”,上部是三个大字“合昌號”,下部是一排横字“開設南京西華門四條巷五十一號”,左右侧各一行竖文,颇似联句。右侧是“供應幹鲜果品糕點名茶”,左侧是“承销名烟名酒油糖百貨”。

从该印印文来看,当是民国时期商号售货时钤印的。具体是什么年代,尚未确定,但南京市档案馆人士称可能是1946年前的,这说明那时社会和消费者已经对食品卫生非常重视了,商号也因此大力宣传自家食品的卫生质量。我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起就住在南京四条巷北头,所以对南头的这家商号倍感亲切,推测是曾开过药材商号的外祖父收藏留下的。这件珍贵的南京老商铺实物印刻,大概是当时盖在商铺售卖的食品封纸上的。

第二件物品也堪称神奇,它是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下乡插队到苏北农村时自编的手抄本《楷篆对照字典》(抄于1974年,凡不认识的篆字,基本都可以查到)。封面是用的《毛主席五篇哲学著作》的塑料封皮。

我发现里面夹着一枚用黑白电影《红色的种子》剧照制作的书签,这部电影1958年杀青,热映于上世纪60年代初。这枚在老笔记本里发现的老书签,只长8.5厘米,宽2.5厘米,几乎是当年一两粮票的一半大。为接近电影的效果,这枚书签的图案选自电影中县委书记雷鸣决定派华小凤(秦怡饰)到敌占区去开展工作的情节,书签设计成胶卷样式,用照相纸做成。

更神奇的是,这枚书签的背后,居然写有“送给叶雷同学,杨吟庆,1962.2.5”的题词。我19597周岁上小学,这说明是小学三年级同学送给我的,距今已有63年之久!可惜我已没有这位杨同学一点印象。

第三件老物品是在书橱里发现的上海铸记书局石印《增补重订五言千家诗注解》,首句就是唐•孟浩然的《春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上海铸记书局发端于19世纪末,持续至1921年,该书局主要以石印为印刷方法,因此,此石印本最迟年代也系1921年,距今已有104年!

再细读其注解,怦然心动。看《春眠》注解云:“此先生高隐自得,不求闻达,不系世务之寓言也。言方春暮犹寒,日高不觉其晓,但闻窗外啼鸟之声,因想昨宵枕上风雨之声,庭前花吹落不知多少矣,因风雨而恋春眠,闻鸟声而未起,花落而不知,其箫然闲适之情亦可见矣。”

紧接着,我又在整理笔记本(这里要专门解释一下:在我们这一代乃至上一代人中,笔记本是最雅致和最普遍的礼物,因为从前纸张贵重,所以人们得到笔记本也不轻易拿来使用,久而久之笔记本变成一种大众的收藏品)时,发现第四件老物件——一本《文艺日记》,封面字体很有鲁迅时代的感觉。

这是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西洋美术史的姨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记录的俄罗斯巡回画派展览和学术活动的资料,以及她翻译的俄罗斯画家的创作心得及其研究成果。从姨妈记录的繁体字可见,当时汉字简化方案还没有实行,从“目的的一致性,把巡回画派艺术家团结在一起,这是个有强烈自我的信念,确信艺术的崇高的公民使命的团结一致的队伍”中可见,当时正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文中提及的巡回画派代表人物克拉姆斯柯依、列宾、列维坦等都是当年中国艺术家仰慕的对象。

我于是写下:“今天又发现阿姨留下来的一本文艺日记,应当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很珍贵,里面有她记载研究的巡回画派,日记本里每隔十几页就印有一幅世界名画,一共有24幅,正反两面彩色印刷,颇为精致。”

第五件老物件则是我在1970年至1971年上半年期间使用的采访本。这本印发给报纸记者采访使用的笔记本,上面有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题词,而我在1969年冬刚任生产大队通讯报道员,俗称“土记者”,因此能领到这本采访本。采访本第一张,是毛主席站在像是颐和园湖边汉白玉栏杆前雪地上的留影,让人想起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毛泽东题写的“深入群众,不尚空谈”,是对当时我们记者的重要勉励。

发现了这五样老物件后,我不禁感到,里面饱含着我们这代人对人生宝贵的回望与重温,那些穿越岁月的字迹,虽然有的只是简单一划,其实浸透了生命的血色。感恩生命中那些珍贵的遇见,更感恩将留给我们美好温馨回忆的当下时光。

(作者为高级记者,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学术顾问)

标签:
责编:冯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