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一湾水,环绕住南京的西北面,而静卧在江边的便是幕府山。这是南京最古老的山,它曾经隐匿在大江里,经过千百年的江水冲击,渐渐往南岸移动,终于与岸地连接一体。山虽不高,主峰只有190米,但是山体狭长,宛若一道屏风,架在长江边上。
魏晋时期的南京歌谣里唱着“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那个后来化龙成为晋元帝的司马睿,正是在永嘉元年,带着他的亲密战友王导来到南京,开始他的雄图霸业。因为王导设置幕府在江边的莫府山上,叫着叫着,原先的“莫府山”就成了现在的“幕府山”。南京的很多地名里,都蕴藏着六朝的兴衰成败。王导的眼光不错,幕府山确实是个好地方,一面可以俯瞰长江,一面可以洞察全城,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风景绝佳之处。
闲暇之时,邀三五好友,择一条山间小道信步游走在山里,赏曲径通幽,望木石森丽,不用担心自己会迷路,只要保持着向上走的姿态,就总会到达山顶。幕府山在上世纪50年代曾有白云石矿,挖矿近半个世纪,后来在园林大师陈从周等人的多方呼吁下,才停止开山采石,开始保护山体。白云石矿没有了,但当年的山间小道还在。所以,登幕府山的路线很多,几乎每个来到这里的徒步爱好者都有自己的私家路线。我爱从五塘广场附近上山,沿着西面的山体一路向东,翻山越岭去燕子矶看夕阳。
登山的大路平坦无趣,从小路登山道阻且长,时而峭壁如城,怪石嶙峋,时而琪花玉树,四山回映。不过,可以幻想“寻宝”的乐趣。相传楚威王为镇压南京王气,派人在幕府山西侧埋藏了大量金条,有的传说细节颇丰,说楚威王派人埋的是一对小金人。南京因此有了“金陵”之称。只不过,历史上从未有人发现过楚威王埋的黄金。所以,咱们当代人还有机会。
路多迷津,每条小路上都有独特的风景。三五好友各自拿出地图,互相商酌,寻觅着前行的方向。除了山林蓊苁、自然野趣,幕府山最令人神往的就是当渐渐登高之时,可以一路远眺江水如练。长长的山脊与滚滚长江平行,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都令人豁然开朗,觉天地之浩大、宇宙之无穷。
穿过云慕小径,可到达摩古洞。这又是一段六朝往事。禅宗初祖达摩当年自古印度来到中国弘扬佛法,到了南京自然要拜会梁武帝萧衍。可能是缘分未到,这二人话不投机,达摩便起身离去。不久梁武帝回宫后,有所顿悟,快马加鞭想要追上达摩,但在翻越幕府山时,山路狭小,夹住骡马,无法前行,只得黯然看着达摩祖师“一苇渡江”。这幕府山一带,正是达摩渡江之地,也因为这个故事而留下了一个地名“夹骡峰”。
达摩渡江之前曾在幕府山的山洞里短暂休息,所以幕府山的达摩古洞,自古就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但说实在的,这个达摩古洞就是一个空空如也的小山洞,里面供奉着一尊达摩像,文化价值远远高于观赏价值。倒是在不远处,幕府山在原有矿坑的伤痕之上修建的“一苇渡”石窟光影艺术馆,山体上百余个石窟,供奉着形态各异的达摩石刻,层层累叠,蔚为壮观。青铜达摩像最是高大威严,一见之下,心生肃穆。“百态达摩”素有“南京小莫高窟”之称。
从达摩洞可以直接下山,也可以原路返回继续攀登幕府山主峰劳山,寻找“南京坐标原点”。很多城市都会在主城区选一个有代表性的位置设置城市原点,这个原点一般需要蕴含城市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北京原点自然是天安门广场,上海原点则是国际饭店,南京原点还在讨论中,而幕府山上则标注着“南京坐标原点”。这个坐标原点是1930年时,民国陆军测量局设立,作为南京城的基准坐标,一直沿用至今。南京市内所有重大工程、名胜古迹,都是以它作为参照来标注位置的。
从盘山公路下山,一路九转十八弯,顺着山转,也顺着山变换角度欣赏一湾江水滔滔汩汩。放飞想象的翅膀,五马渡广场上西晋司马家族的各位王爷们正衣冠南渡;八卦洲的绿意葱茏里流传着大脚皇后马娘娘的传说;而江上航线无暇怀古,大江南北的船在这里匆忙驶过……行至山脚下也就到了江边,沿着江水一路向东就是燕子矶公园。最好中午去爬幕府山,这样翻山越岭之后,正好在下午四五点时候抵达燕子矶,看一场怀古的夕阳。
这石矶兀立江边,宛若一只飞燕,正欲凌空而飞,所以得名燕子矶。它不仅是“万里长江第一矶”,也是文人墨客在金陵城登高望远、吊古思今的圣地。只见夕阳余晖散在江面,半江瑟瑟,映衬着矶上赤色的砂砾岩壁,流光溢彩。晚霞赋予了江山石矶一层玫瑰色的梦幻。这梦,曾让李白沉醉其中,叫嚣着要以江边的石头为樽,痛饮长江水,写下“吞江醉石”的壮言。到如今,那块有幸被李白当作酒杯的石头,还静静端坐在燕子矶上,供人们看着,怀想谪仙人的潇洒不羁、天纵豪情。
在燕子矶的观澜亭上等待夕阳,看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燕矶夕照”时,很难不想起当年朱元璋在此作的一首诗——
朱元璋 《咏燕子矶》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这是何等的胸怀气度?惊涛拍岸的江边巨矶,不过是个秤砣罢了;长虹腾空,也只能做秤杆;悬天新月,也只配做秤钩,称一称他打下的大明江山是否威震寰宇、壮丽无限。那时候的朱元璋一定不会想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三百年后,大明王朝一代名将史可法,在朱元璋抒发开国帝王雄心壮志的原地,写下了另一首诗——
史可法 《燕子矶口占》
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
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
此时大明王朝只剩下南明千疮百孔,清军已逼近江淮,史可法在抗清途中经过燕子矶。此时,他全家老小正在南京城中,可军情十万火急,哪容得下他进城归家探望老母。他唯有在燕子矶上泪洒江底。这燕子矶,再也无法作秤砣,去称一称那即将烟消云散的大明王朝了。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乾隆六下江南,五登燕子矶,品茗赏景,在此作诗多首,并御笔亲题“燕子矶”三个大字,至今依旧保存在燕子矶的御碑亭中。乾隆和朱元璋一样没有想到后来,仅仅几十年后,英军就在此登陆南京,攻观音门,往迈皋桥,占天堡城,逼迫清政府签下《南京条约》。
江边这只凌空飞燕沉默不语,只是看着王朝兴衰,留给世人一个孤绝的侧影。暝色四合,我出了燕子矶公园,坐在江滩上,随手捡捡江边细石,等待着江面没入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