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的浩瀚星空中,苏东坡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其光芒不仅闪耀在诗词歌赋的领域,在美食的天地中同样熠熠生辉。
苏东坡是四川眉州人,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的某一天,有一位叫巢元修的老乡自四川来,勾起了苏轼对故乡美食的怀念之情。他们二人都很喜欢吃老家的巢菜,于是思乡情切的苏东坡写了一首《元修菜》送给巢元修。元修菜其实就是豌豆苗,四川人叫作巢菜。豆苗嫩的时候,采摘回来,洗干净,用麻油炒熟,然后放盐和酱料,这道鲜嫩可口的美味就成了。豌豆苗是时令菜,春天一过,苗叶就老了不能吃。苏东坡在诗里说“点酒下盐豉,缕橙芼姜葱”,其实就是豌豆苗的烹调方法。
而《春菜》则宛如一幅生动的眉山美食画卷,蔓菁、韭芽、香荠、白鱼……每一种食材都饱含着故乡的气息和儿时的回忆。东坡笔下的“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那是对故乡土地最质朴的赞美,是对大自然慷慨馈赠的感恩。这些家乡滋味,伴随着他的成长,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只要一想起这些味道,故乡的山水、亲人和朋友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慰藉着他那颗漂泊的心。
然而,苏轼的一生中,只有在服父丧时回乡守制待了短短三年。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他再未踏足眉山一步,那些美好的味道成为他永远的挂念和遗憾。
黄州,这片对于东坡来说充满艰辛与磨难的土地,却意外地成为了他美食创作的重要舞台。《猪肉颂》中的东坡肉,无疑是东坡在黄州的美食代表作之一。“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东坡以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对待烹饪猪肉的过程,他不急不躁,耐心等待着猪肉在火候的作用下慢慢变得美味可口。这种对火候的精准把握,不仅仅是烹饪技巧的体现,更是他在困境中坚守希望、从容面对生活的写照。《与子由弟书》中关于羊脊骨的描述,则更加生动地展现了东坡在黄州生活的苦乐交织。骨间那寥寥无几的微肉,在他的精心烹制下,成为了一道独特的美味。他熟煮热漉,渍酒炙烤,从那肯綮之间仔细挑出铢两之肉,吃得津津有味,仿佛这是世间难得的珍馐。他写道:“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他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苦难,将微不足道的食材转化为舌尖上的享受,在艰难的岁月里为自己和家人带来了片刻的欢愉和满足。
东坡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到一处,他都能敏锐地捕捉到当地美食的独特魅力,并将其与自己的诗意人生完美融合,留下了一段段令人回味无穷的佳话。
河豚美味,但河豚的卵巢、肝脏、血液等处有剧毒,如处理不当,轻则中毒,重则丧命。宋朝很多士大夫反对冒险食用。苏东坡不但吃过,而且盛赞河豚美味。他暂居常州时,当地一位富商的厨子擅制河豚,听说苏学士来了,一定要让他尝尝自己家的拿手好菜。乡绅陪着东坡品尝河豚,他的妻妾孩子都躲在屏风后面,静听苏学士食后的点评。谁知东坡先生只是埋头大嚼,一言不发,突然,他放下筷子,大声说道:“太好吃了,就是毒死也值得!”不光吃,苏轼还将河豚留在了一首有名的题画诗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一)》)
而惠州的荔枝,则成为了东坡在岭南岁月中的一抹甜蜜慰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中,东坡毫不掩饰自己对荔枝的喜爱之情。荔枝的甜美多汁,让他忘却了仕途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沉浸在岭南这片神奇土地所带来的美食享受之中。
东坡被贬海南,在《食蚝》一文中,他以幽默诙谐的笔触记录下了品尝生蚝的新奇体验,他甚至通过告诫儿子不要说出吃蚝的事,表达了对北方君子可能因羡慕而争相被贬海南的调侃。“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他用乐观的心态拥抱陌生的环境,将每一次美食的探索都化作对生活的礼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智者在人生低谷中依然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好奇。
东坡的美食人生,不仅是对美味的追求和享受,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思和精神内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句出自《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的千古名句,深刻地表达了东坡对美食与生活关系的独特见解。在他看来,真正的美味并非来自山珍海味的奢华堆砌,而是蕴含在那些简单、质朴的食物之中,蕴含在生活的平凡瞬间。清欢之味,是一种对物质欲望的超脱,是一种内心宁静与满足的体现。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在《於潜僧绿筠轩》中,东坡通过对肉与竹的选择,阐述了饮食之欲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平衡关系。竹,在这里象征着高雅的情趣、高尚的品德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东坡用一种诙谐而深刻的方式,提醒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保持对物质欲望的清醒认识,注重精神品质的培养,努力在饮食之欲与精神追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人生的真正圆满和幸福。
在苏东坡的美食世界里,我们不仅品尝到了美味佳肴,更领略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