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余”的在意,特别是对“年年有余”的期待,使许多地方过年都少不了吃鱼。江淮东部原本就是水和鱼较多的地方,特别是淮扬之间,从洪泽湖向东向南,依次是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五个湖几乎连成一片。这个五湖连环的格局,不仅在江淮地区少有,在全国也不多见。这里的乡村,平时就少不了鱼,过年更少不了鱼。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分田到户,内圩原有的公共水域,只要不是运输灌溉必需的,逐渐被分割成鱼塘,承包给个人。这种养鱼方式注定不会效益很高,但对农户来说,多少增加了一点收益,最关键的是,过年肯定能吃上不用花钱的鱼了。过年也是农民最清闲的时候,农村的劳力相对充足,过年出鱼塘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鱼塘面积不大,水位不深。出鱼塘的方式简单粗暴,就是把水抽干,把鱼一条一条捞尽。有的鱼塘与鱼塘靠在一起,就需要与周边水域的户主协商,有个抽水先后的问题。如果左边的鱼塘先出,一部分水会抽进右边的鱼塘,待左边鱼塘的鱼出好后,右边的鱼塘有一部分水便可以直接流进左边,省去一些抽水动力的支出。
出鱼是体力活,通常靠邻里互帮互助。水抽得差不多了,出鱼的人就要直接跳入水中了。出鱼有一些分工。有人要穿着“皮叉”,这是一种人造革做的防水衣。有的是半截,从脚部开始到胸部都是密封的,还有全身防护的,只有头部和手部露在外面。穿全密封皮叉的一般有两三个人,是最辛苦的,要一直在水中,踩着淤泥,拿着网兜,把鱼一条一条捞上来,地地道道的“浑水摸鱼”。穿半密封皮叉的,人稍多一点,鱼捞上来,他们要一筐一筐地往上运。运到岸上,再换成不穿皮叉的人接续运到存放的地方。在那里,有人专门过磅。
水还没有出干时,鱼贩子就已经知道了。待正式出鱼时,便会及时来收鱼。鱼塘的业主与鱼贩子商定价格,便分类分大小把鱼过磅给他。
鱼种比较简单,都是淡水中常见的。有草鱼、鲢鱼、鲫鱼、鲤鱼、鳊鱼,有俗称大头鲢的,学名叫鳙鱼,也被称为花鲢,就是千岛湖鱼头、天目湖鱼头等名菜常用的鱼。还有青鱼,个头比较大,相对少点,价钱贵一点。
很多时候都会出到一些村民没有放过鱼苗的鱼,比如黑鱼、鳜鱼,全是自然繁殖的,特别是黑鱼,自然生存能力很强。这些鱼虽然能卖上更好的单价,但鱼塘的主人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些淡水中的食鱼鱼,不知道已经吃掉了多少主人放的小鱼苗。
记忆中,个头比较大的青鱼、草鱼过年时在当地最为畅销。业主在鱼出得差不多时都要自己留一点,用来制作鱼圆,否则自己一年似乎白忙活了。鲤鱼当地一般没有人买,但也会有一些鱼贩子专门找这种鱼买,说是贩到北面去。
出鱼的时候,有一些人会不请而来。这些人自己带着皮叉和鱼叉,不经主人允许,就下到鱼塘中,在淤泥中进行地毯式搜索,如果搜到一些漏网之鱼,有的会给鱼塘的主人,但如果搜到甲鱼,他们一定会据为己有。他们便是“甲鱼猎手”。但大多数时候,他们往往空手而归,野生甲鱼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蛮贵了,甲鱼也已不像上一个时期那么常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