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进入腊月,就收到故乡的邀约:回家品尝汤包,共商美食产业的发展。
蒸包子是民间过年的传统习俗,但泰兴曲霞汤包的上市要从秋季一直忙到早春,仿佛三季都在过年。一只小小汤包,属于继承了130多年的省级非遗,包容了“天上飞的(鸽子)、水中爬的(螃蟹)、地上跑的(土猪)”等食材精华,32个皱褶合围成菊花状,出笼后晃晃荡荡,犹如会跳舞的活物。全镇20多家以自家姓氏或地名做招牌的店面,每年售出的包子超过200万只,成就了江苏汤包美食名镇,品尝汤包升华为当地春节的聚会时尚和尊崇礼遇。因家乡在清代乾隆年间出过一位武状元张兆璠,在道光年间出过大书法家、与龚自珍齐名的“京城十二才子”之一陈潮,乡亲们又自豪地将汤包唤作“状元包”“才子包”。过年了,学子们要吃,祈盼考试名列前茅;创业的人要吃,祝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汤包品尝会设在印达村,这是以革命烈士印达命名的红色村庄,也是江苏最美乡村。村部的门前设立了年俗集市:6家汤包名店同场竞技,厨娘不紧不慢制作荞麦扁团,民间艺人捏糖人、编生肖,年轻的新农人摆出新品草莓。本地书法家带着小学员书写对联引来围观,蓝天下张张“福”字振翅欲飞。民间风俗、传统手艺集中展示,并非一时应景,而是当地百姓的四季日常、待客必备。印达村的新年以红色印记为主调、以民俗传承为主打,邀请村民游客吃老土灶、扎花灯、体验传统农活,参观农耕陈列馆和乡贤讲堂,系列活动贯穿了全年,各地客人近悦远至。在印达,好像时时都在过年。
张灯结彩,乃春节旧俗。传说,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都会出来作怪害人,但它最害怕红色的亮光,红色灯笼就成为驱邪利器。走进印达村,从村东主入口的两只高达3米、宽2米的地标红灯,到行道旁灯杆上的串串红灯,再到固定在河心的巨型莲花灯、水岸上的卡通生肖灯,四时八节释放着暖热。横亘村庄东西的小河多次清淤,杉木葳蕤,星月辉映,波光闪耀,当地人索性起名“小秦淮”了。到了正月上灯的日子,泰兴、靖江两县交界处的群众都会聚集在此。岸上有灯,不只是静态的灯,还有载着良好祝愿高飞的孔明灯;水上有灯,不只是老人手扎的工艺灯,还有玩童们用废弃的蚌壳盛着烛火、随波远走的河灯。河道通着长江,一盏盏年灯就跟着流进长江。
在印达村,没有什么闲地更没有什么闲人。村后,是将近两里长的泰兴市树银杏,连片成林,举臂向天,这种树龄高达千年的长寿树,果实浩繁如星,落到地上会散发一种青涩味道,既可驱虫防害,也可调节气息,镇定情绪,当地人称“走过银杏林,健康且高龄”,一条亲水步道因此成为网红打卡点。而村前,家家庭院里不是种了香橼、枣树,就是柿树、枇杷等乡土树种,各含吉祥物语,共植幸福乐土。墙上刷了村规民约,“尊老爱幼不愁养,康养医病有保障。文化看戏不出庄,娱乐健身到广场……”宅门十有八九开着,不设防地向客人展示亲和信任。春节来村里玩,只要愿意就可以随意走进去,老人边忙着手作边和你拉家常,临走还会送一两颗存放一些日子的香橼,祈盼“团团圆圆”。到了元宵,村里处处可见的竹园就派上了用场,竹竿砍伐后,会削成修长的竹条,再劈细后就变成扎灯笼的细材。老篾匠通常会带上几个孩子跟着捣腾,学得会也罢,学不会也罢,培养动手能力总是好的。
这次返乡过年,我很想去拜访往日结识的老支书。这位在村里当了几十年领头人的老把式,十多年前就萌发了“红色旅游+民俗文化”融合开发的念头。他自做导游,自作歌词,自己领舞,在村里组织了民俗表演队,玩河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抬明星轿……一系列传统民俗被挖掘得底朝天,正月的灯会表演曾召来上万观众,上了央视七套《美丽中国乡村行》。“乡下鼓儿就要乡下敲”,印达的鼓儿响起来,就再也停不下来。老党员、老教师、老厂长纷纷加入民俗表演队,排练自创自编的节目,村歌质朴无华,唱出的尽是心里话:“龙灯舞太平/河灯照吉祥/和谐春风吹过幸福的脸庞……”此时,灯在眼前,更在心上:“红旗红灯红的魂/火树银花不夜村/烈士精神照千秋/欢天喜地印达人。”
和现任印达村村支书沙伟联系,这位印达烈士的孙女婿欣慰相告:镇政府决定把正月初三的乡贤能人团拜会放在村里。过大年,总习惯后人向长辈拜年,现在,镇领导主动问候游子,赋予了春节更多的人情味。想想吧,一群人跨过关山、越过大海,迎着红色的灯,顺着温暖的光,踏上回乡的路,何等暖心!在乡音醇厚、风景依旧的村庄,品着父老用连心的十指制作的汤包,喝着厨娘用娴熟手艺调和的粯子粥,饮上一杯新农人用草莓创意的“莓好”奶茶,推心置腹探讨着家乡的发展……乡愁乡味浓情交融,家事镇事热烈畅叙。眼前一片火红,胸中盈盈春光,就真的被家乡“宠”得周身热乎,心头发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