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合伙人路过书店,看到我愁眉不展正在忙碌,对我说:“别花那么多心思搞书店的经营,要是为了挣钱,就不用开书店了。”我感受到了安慰,但也反驳了一下:“让书店自己能活下去,这总比找你要钱好多了。”
作家萧易的《漫长的调查》出版了,他是我喜欢的作家,我想进100本。店长劝我:“保守点先进60吧。”他做的咖啡很好,我几乎一口气喝完一杯,告诉他:“一定要进100本。”咖啡的功效过后,我感到后怕,发了一条朋友圈:“这么好的书,想分享这种喜悦的,就盲选下单吧。”我没说书名,结果这本书卖了250本,我心里感到双倍喜悦,因为书真的很好,还收获了信任——如果老老实实宣传这本书,不会有这么多人买,相当一部分人是被我触动了。触动他们的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这个世界上有值得信赖的东西,人应该相互信任。这就是“书店”得以存在的理由。
从商业上看,小书店已经失去存在的基础。同样的书,网上是半价,还能送到家。书店卖咖啡和饮品,但是同等价位书店的咖啡,没有咖啡店里的好喝。但就我所知,小书店还是陆续开业。很明显,人们对“书店很难赚钱”心知肚明,但还是有一些人在想办法养书店,为挣每一分钱而努力。
很多小书店为了活下来想尽各种办法。他们必须去“创造”、去折腾,而社会多少会因为这些折腾而受益。几家小书店一起凑钱众筹,请外地作家、学者来分享,读者收获了知识,城市收获了美誉度。2023年夏天,“外卖诗人”王计兵到成都晚读书店做活动。书店主理人为此沟通了很久,王计兵终于来了,书店却因为没钱交房租停业了,主理人大橙子到处找更便宜的店铺。诗歌分享会转移到朋友的咖啡馆进行,开餐馆的朋友赞助了晚餐,另外有朋友赞助了住宿,这也许是这次诗歌分享会的最佳搭配,王计兵有一首诗就叫《低处飞行》。
有杏书店开业一周年,我路过隔壁的面包房,老板娘4岁的女儿小樱桃,奶声奶气地问候我:“丰哥你好。”她是经常来我们书店的客人,有时候下午还会来书店给我送一点零食。小樱桃最喜欢的年轻店员小古已经辞职了。他恋爱了,筹备结婚。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不能在书店上班太久,因为不会有太体面的薪水。但他还会来书店,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帮忙调试设备,这是他过去工作负责的内容,区别是现在没有报酬了。找新工作、面试,他都告诉了我们,听取我们的意见,也通报进展。这让人感到满意,说明到现在为止,书店还是美好的,是真的活着。